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對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助于中醫藥服務業的延伸和旅游業的擴展,有助于旅游業轉型升級國務院日前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綱要》提出,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健康服務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迫切需要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類健康。《綱要》出臺讓中醫藥健康服務與健康旅游產業迎來發展重要契機。
我國中醫藥發展源遠流長,中醫藥資源豐富,這為中醫藥旅游提供豐富的載體與主題。從國家管理層面上看,一直倡導大力推動兩者的融合發展。國務院31號文件提出,發揮中醫藥優勢、培育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產品。隨后,在《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又進一步提出,要推出一批以中醫藥文化傳播為主題,集中醫藥康復理療、養生保健、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產品,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示范園區。《綱要》的提法更加全面具體,提出要在中醫療養、康復、養生、文化傳播、商務會展、中藥材科考等領域將兩者進行跨界融合。
《綱要》出臺與“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相呼應。我國健康服務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健康產業僅占GDP的5%。發達國家經驗證明,旅游發展到體驗旅游階段,健康便成為熱點主題。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醫療健康相關服務業將成為全球最大產業,觀光休閑旅游相關服務位居第二,兩者相加將占全球GDP的22%。我國經濟現階段正處于轉型升級期,傳統的投資拉動模式難以為繼,人口老齡化對健康產業的發展需求尤其急迫。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對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助于中醫藥服務業的延伸和旅游業的擴展,有助于旅游業轉型升級。
《綱要》提出,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各領域得到全面協調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這一目標,《綱要》開闊思路,多角度提倡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的“跨界”融合。筆者認為,以下領域有望成為今后融合的重頭戲:
——中醫藥健康服務+鄉村旅游
出于改善生態的要求,健康產業與農業的融合日益加強,這將深刻影響未來市場。中草藥種植作為健康農業有機部分受到重視。《綱要》提出,要推進與發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中草藥種植園區辟為旅游景點,發展休閑旅游,與鄉村旅游結合,未來將大有作為。特別是貧困地區,引導貧困戶以多種方式參與中藥材生產,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推進精準扶貧。
——中醫藥健康服務+文化旅游
中醫藥與中華書畫、京劇同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醫藥不僅是旅游資源也是優秀的文化資源。中醫藥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旅游餐飲、體育演藝等有效融合,可以產生文化創意旅游新業態及其產業鏈條,有助于提升中醫藥旅游內涵與品位,也有利于游客深入體驗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健康服務+新旅游業態
這些跨界結合可以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如中醫藥遺產文化體驗旅游、中醫藥養生體驗旅游、中醫藥特色醫療旅游、中醫藥療養康復旅游、中醫藥科普教育旅游等。北京目前已經先行搭上中醫養生文化旅游這一新業態的快車,成效顯著。國內一些旅游小鎮在發展遺產旅游時候,與中醫藥旅游資源相結合,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中醫藥文物設施保護、非藥物中醫診療技術的非遺傳承可以與遺產旅游結合,拓展遺產旅游市場。這類新型旅游業態,其產品往往具有差異化的特征、性價比較高,彰顯獨特市場定位,可以豐富高端旅游業態,進一步擴大旅游產業鏈。
——中醫藥健康服務+入境游
目前醫療出境游火爆,醫療入境游卻仍徘徊在早期萌芽階段。《綱要》明確指出,要將中醫藥國際貿易納入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總體戰略,支持中醫藥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積極發展入境中醫健康旅游。隨著中醫藥已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知名度已經成為制勝市場的利器。韓國整容、泰國的泰式按摩、印度的瑜伽不光有知名度,還有制勝市場的方略。這些方略涉及醫療與旅游融合度、游客的滿意與體驗度、旅游產品的質量標準與認證以及市場營銷謀略。如何利用入境游的內外條件發展健康旅游服務產業是一個長期的命題。
筆者認為,對照《綱要》提出的保障措施,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融合需要亟須解決以下問題:一是中醫藥健康服務旅游產品市場細分不夠,產品開發深度不足,需要學習國外醫療旅游市場策略,做好市場定位以及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的策略配合。二是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仍是兩張皮,彼此融合銜接不夠,需要建立運行暢通的合作協調機制。三是中醫藥健康服務與旅游的融合處于起步階段,缺乏品牌效應與大項目引領,需要培育典型,產生示范效應。四是要根據國際上醫療旅游的標準化要求制定各類標準,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五是根據中醫藥健康旅游業復合型人才短缺現象突出問題,需要高校以及各類培訓機構付出努力,滿足這個新興行業激增的人才需求。
來源:網絡
需要進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請點擊在線溝通或撥
打電話: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