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出現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后,“10后”們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出生開始便融入這個滿滿“科技感”的時代。他們半歲就滑屏,一歲掌握解鎖技能,到兩三歲時就能自己玩游戲,并且操作非常熟練。科技進步給兒童的生活方式、生活體驗帶來很大的改變。
在今年兒童節到來之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兒童科技市場,現在到底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科技巨頭涉足兒童市場
英國兒童數字廣告平臺Super Awesome在2016年曾發布了一份關于兒童對移動設備使用率的調研報告結果。這家機構對印度尼西亞、馬拉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年齡介于6-14周歲的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的東南亞兒童使用智能手機,50%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報告認為,對亞洲兒童來說。兒童的智能手機使用率正迅速追趕觀看電視,而玩移動游戲是東南亞兒童空閑時間最受歡迎的第三大活動,僅略微落后于觀看電視。
放眼全球,在軟硬件方面,與兒童相關的科技出現了什么新進展?
兒童科技市場原本并不熱門,不過近年來隨著兒童對移動設備的更多使用,以及兒童對于整個娛樂市場的重要性,IT巨頭們終于開始認真對待孩子們的這個市場。
搜索巨頭谷歌似乎打算建立自己的兒童移動應用業務。該公司旗下的YouTube擁有針對兒童的視頻APP和針對所有孩童的優惠措施在內的一系列策略。今年年初,YouTube表示,其面向兒童的應用自2015年推出以來,已經有超過300億次點擊量,并擁有超過800萬活躍用戶。
去年3月,谷歌推出了一個叫Kiddle的兒童專用搜索引擎,主打可視化搜索,搜索結果可以是圖片、動畫之類的內容,更加適合兒童。
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在兒童市場已經極度活躍。亞馬遜的FreeTime服務,可以為父母提供對孩子們消費內容的最佳控制。這個應用可以瀏覽經過家長批準的書籍、視頻、網站和視頻,并根據年齡來對孩子進行分組。
蘋果公司也很早意識到,以兒童為受眾的應用是一塊有潛力的市場。2013年,蘋果公司為蘋果應用程序商店添加了兒童類應用,后來又在兒童類應用之下添加游戲類應用,家長可以批準孩子的應用下載請求。
三星公司在智能手機上,早已經有了孩童模式的應用程序。目前,三星公司還考慮在虛擬頭戴設備Gear VR上加入“孩童模式”,比如可以讓父母為孩子使用設備的時間設限,或監視孩子正在訪問什么內容等,這將有助于父母對孩子進行檢查和監督,以便他們不會過度娛樂。
用科技教孩子消費理財
今年3月,英國金融科技公司Current推出兒童理財APP——Custodial Wallet。這是一款幫助父母指導兒童記賬理財的付費App,此次推出家庭場景的錢包工具,實際上起源于創始人Sopp的個人經歷。Sopp有一個7歲的女兒,她希望能夠在網上購物,但又不能擁有自己的信用卡。為此,Current推出一款新應用Custodial Wallet(托管錢包),在這款App上,父母可以注冊賬號并登記子女的信息,為他們的孩子申請一張虛擬借記卡,并與父母的銀行賬戶綁定。
在中國有超過3億的未成年人,分析指出,如果廠商們期望盡快介入這個未來的消費主力群體,那么現在通過類似托管錢包的形式,提前滲透“10后”的世界,培養兒童對品牌認知,也許不失為是一條獨特營銷的路徑。
在中國,少兒理財領域還鮮有公司涉及。支付寶推出的基于親密關系的支付功能“親密付”,但它并不是主打親子關系。而一家名為小錢班克的財智教育公司,嘗試將“親密付”提升到“教育+科技”的層次。據悉,該公司關注的是少兒理財培訓,為6歲以上的兒童提供少兒早期財智養成解決方案。
兒童科技產品未來什么樣?
兒童科技媒體“六一實驗室”負責人周慧明曾公開表示,兒童科技領域的產品,未來有望呈現三種發展趨勢。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在兒童行業的運用已經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未來此種趨勢會加劇。圖像識別這種新的交互方式的出現,以及VR/AR等技術快速發展,意味著孩子們將可以通過攝像頭等介質,與智能化設備進行人機交互。
其次,在人工智能支持且具有寓教于樂功能的玩具,將是未來玩具的走向。
最后,源于美國的Maker教育與STEAM教育興起,將學習的過程重組,賦予強烈的目的性和情景性,這意味著3D打印、科學實驗、工程機械等技術類教具,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編注:Maker教育可直譯為“少兒創客教育”,強調讓兒童在動手制作或創作的過程中學習。STEAM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數學五個單詞的縮寫,是一種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概念)。
無疑,科技和互聯網時代的變革,讓知識以爆炸式的形式被獲取。與成人類似,兒童獲取信息途徑變得更為多樣化和便捷化,互聯網、電子設備以及正在發展的物聯網,均成為兒童接觸世界的鑰匙。在某種程度上,資訊的碎片化與快餐化,令思考變得相對“廉價”。因此,如何讓科技時代下的孩子們學會積極、獨立和深入的思考,成為這一代家長與教育者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來源:深圳商報
需要進一步了解本文信息,請點擊在線溝通或撥
打電話:010-52401598/5229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