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大禮包”的支持下,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愈發明顯,不僅自身資源富集,營商環境得到了改善,自貿區效應持續顯現,中歐班列的班次和運力也在不斷加快,與國際市場直接相連的國際大通道正在加速形成。
正是在諸多紅利的共同推動下,目前西部地區加快了高端智造產業布局,成為吸引中外資本前來投資興業的“熱土”,并促成西部地區在全球價值鏈中形成自己的價值分工和特色地位。
西部地區成高端智造發展新增長極
近年來,隨著西部地區持續探索智能產業發展路徑,加快工業互聯網布局,大力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已形成良好發展勢頭,有望成為我國智能化發展新增長極。
據了解到,在西部地區,特別是在中國向西開放最前沿的新疆,近年來搭乘“一帶一路”倡議“春風”,發展紅利持續釋放,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制造業產業結構不斷向智能化升級,并成為吸引內地企業前來投資興業的“熱土”。
“一帶一路”效應與吸引力顯現
如今,每個月都有“新疆造”的智能手機,從位于烏魯木齊的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搭乘火車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產商是總部位于深圳的正威國際集團旗下的新疆銘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9月,正威國際集團與新疆達成合作協議,計劃投資200億元建設正威新疆“一帶一路”產業園,發展包括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以及產業配套等項目。
近日,在位于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的新疆銘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SMT生產車間看到,兩套用于手機主板制造的高精密雙軌道高速貼片機正轟隆作響,一個個電路板原件,經過自動印刷、自動檢測后,進入高速貼片機,極短時間內即完成電子元器件貼裝,然后到達指定位置。
這家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高速貼片機生產效率比過去靠人工貼裝提高了數十倍,1小時可生產400塊智能手機主板、1000塊功能手機主板。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生產手機超過21萬臺,大多出口到阿富汗、菲律賓等中亞及東南亞國家。
同樣看好新疆得天獨厚的區位及政策優勢的還有江蘇金昇集團,其旗下的卓郎新疆智能機械有限公司智能工廠是國家智能制造示范項目之一。
據卓郎新疆智能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正春介紹,他們的紡紗智能工廠可以生產出從棉包到紗線整個供應鏈上所需機器設備,并實現機器個性化定制生產。產品除銷往新疆本地,今年還將出口至中西亞等國家。
陜西阿爾法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絲綢之路重鎮西安的企業。這家企業將智能終端產業園布局在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計劃投資110億元,建設20條智能終端產品組裝線、80條SMT線、智能終端產品1號配件中心和2號配件中心,主要生產平板電腦、液晶電視、藍牙音箱、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
陜西阿爾法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顧敏表示,集團主要看中了這里良好的投資環境、獨特的區位優勢、接近30億人口的潛在國際市場空間和全功能覆蓋的海陸空物流大通道。
采訪中,部分外地客商紛紛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優勢地位日趨明顯,受當地得天獨厚的區位、政策等吸引,企業在這里建設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將大有前景。
新模式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智能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西部地區積極探索智能產業發展,不斷完善產業基礎,有力促進了智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2018年8月發布的《中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報告(2018年)》顯示,中國西部地區智能化發展勢頭迅猛,隨著智能化相關政策逐步實施,西部地區有望成為與東部地區比肩的中國智能化發展第二增長極。
新疆作為西部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與國家智能制造等重點專項的對接,在先進制造業領域推廣應用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支撐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先進制造系統,智能制造水平不斷提升。
一批表現“搶眼”的新疆本土現代裝備制造企業也涌現出來。
作為中國最早“走出去”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開始,面向海外市場拓展業務,如今其風機產品已遍布全球6大洲的24個國家和地區。
金風科技董事長助理兼市場總監侯玉菡表示,除了傳統的風電機組研發、生產制造以及國際銷售服務業務外,金風科技近年來還致力于研發智慧能源和智慧水務等領先產品和技術,并已得到市場認可。
此外,新疆特變電工的智能電網中低壓成套設備智能制造新模式、新疆眾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精電子新材料智能工廠集成應用項目等項目的實施,在縮短產品研制周期、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產品不良率等方面成效明顯,示范作用突出。
經過多年發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在當地節能環保等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傳統工藝和技術的智能化升級步伐加快。目前,新疆新能源裝備、輸變電裝備、汽車等先進裝備制造業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
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了解到,2016年以來,新疆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共研制開發22項國內領先水平及以上的新技術、新產品,帶動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步伐。
營造智能制造發展有利環境
從前兩年智能制造企業“鳳毛麟角”到如今智能工廠、智能車間不斷涌現,離不開各地各部門在優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
以烏魯木齊為例,當地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00余家,占全疆總數的一半多。持續優化的創新創業生態,吸引一大批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智能型企業相繼進駐。
采訪中有不少外地企業表示,從簽訂合作協議到企業建成投產,往往不過幾個月時間。相關政府部門在辦理項目審批、產品許可證等方面體現了高效優質的服務水平。
創澤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入駐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今年2月即實現投產。這家企業的行政部門負責人王莎莎介紹,企業在這里享受到全方位的配套服務,包括優惠的稅收政策及良好的辦公、住宿環境,讓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降低。
總部位于山東日照的創澤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計劃把特種機器人研發中心也放在新疆,并在這里實現全產業發展,將智能服務機器人推向全疆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同時,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人才資源服務體系也不斷健全和完善。在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的高新人才大廈,短短近兩年已入駐企業81家,聚集各類科技人才近千人。
絲路之星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運營公司的負責人劉萌萌表示,園區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正在積極發揮專業服務優勢,促進人崗匹配效率,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為推動形成“人才賦能+企業孵化+產業升級”服務生態鏈提供支撐。
據烏魯木齊市經開區介紹,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近兩年共投入了5000多萬元自主創新項目扶持資金。同時,根據《烏魯木齊市振興工業經濟17條措施》,對列入市級以上(含市級)的智能工廠項目,在滿足必要條件下,給予實際投資額6%以內的獎勵。
除了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新疆在推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持續發力,助力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和水平、提高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能力、拓寬融資渠道等。
新疆此前出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新疆將分行業培育2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業、30個數字化車間,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6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裝備工業處負責人表示,今年還將通過“互聯網+裝備制造”深度融合、創新驅動、培育發展新增量、發展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舉措,推動裝備制造產業結構繼續向智能化升級。
從今年上半年統計數據看,工業發展交出不錯的成績單:上半年,新疆工業經濟穩定增長,保持“低開穩增、持續回升”的良好態勢,工業增速由一季度的2.6%提升3.8%。前六個月,工業投資同比增長9.4%,高于全國6.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46.2個百分點。
重慶刮起智能制造“旋風”
工業機器人大量部署、5G無人駕駛汽車駛上公路、指尖政務“秒辦”……近兩年來,隨著智能產業集群快速崛起、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加速邁進、“智慧生活”落地應用,重慶這座西部老工業基地刮起了智能“旋風”。
智能產業加速崛起
前不久,我國首個5G自動駕駛示范運營基地和5G自動駕駛公共服務平臺在重慶仙桃國際大數據谷正式投用。乘客在手機APP下達訂單,汽車就能自動行駛到用戶面前,并自主完成轉彎、剎車、避讓行人等操作,將乘客準確接送至目的地。
無人駕駛汽車駛上公路,正是重慶借助大數據智能化推動產業迭代升級的一個縮影。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占據重慶工業“半壁江山”的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遭遇“天花板”,產業結構單一、檔次偏低等結構性矛盾凸顯,轉換發展動能刻不容緩。
基于對形勢的精準把握,2017年底重慶提出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并確定了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硬件、智能網聯汽車等12個智能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向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體系全面發力。
集成電路是電子產業的“價值高地”。去年以來,重慶陸續引進了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華潤微電子功率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投資約100億元的華潤微電子12英寸晶圓生產線、投資約600億元的重慶紫光“芯云”產業城等重大項目,加上已經投產的SK海力士、萬國半導體等項目,目前重慶集成電路企業已超過40家,初步形成了集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原材料配套于一體的集成電路全鏈條生態體系,預計到2022年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具有先天優勢。抓住智能化機遇,重慶多方吸進了瑞士ABB、德國庫卡等國內外150余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等機構也落戶重慶,已初步形成機器人全產業鏈。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重慶智能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23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6.9%。業內專家表示,智能產業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重慶經濟增速止跌回升,也助推了重慶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傳統產業“智能蝶變”
作為一座以工業立市的城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重慶尋求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命題。借力大數據智能化,持續推進“智能制造”,成為重慶產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去年重慶出臺了《重慶市發展智能制造實施方案(2019—2022年)》并輔以相關支持政策,大力推動工業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
宗申集團起步于摩托車行業,其摩托車發動機總裝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后,工人減少逾半數,生產過程中數據采集提升10倍。承擔其產線改造的重慶本地工業互聯網平臺忽米網,成立僅1年多就已對10多個企業進行類似的智慧產線改造并實現了降本增效。
上汽紅巖作為我國重卡行業的“元老級”廠商,此前多年連年虧損。近兩年來,通過大力研發應用智能化技術,上汽紅巖接連推出市場熱銷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重型卡車31337輛,占據全國工程自卸車行業20%左右的份額。
據重慶市經信委介紹,2018年重慶已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825個,這些改造項目平均生產效率提高68.7%、不良品率下降38.6%、運營成本降低20.8%;今年全市預計將推動125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
“頭部企業”齊來助陣
前不久,阿里云(重慶)創新中心日前在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投入運營,成為繼北京、杭州之后阿里云布局的第3個重點創新中心。根據規劃,該中心將通過構建開放式創新生態圈,聚集一大批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孵化超過100家中小型數字經濟企業。
去年8月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成功舉辦以來,一大批大數據智能化領域的“頭部企業”紛紛布局重慶或加大投入,助推了智慧浪潮向重慶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
以騰訊公司為例,目前其五大核心事業群已陸續在渝布局:騰訊西部云計算數據中心二期近期即將開工建設,一二期總投資超過100億,建成后服務器容量將達到20萬臺、成為西部最大的單體數據中心;騰訊云與長安汽車合作共建智能汽車工業設計云、長安系營銷大數據項目,多款深度搭載騰訊車聯網系統的長安品牌汽車已上市銷售。
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B2B、零售通、口碑、大麥、阿里影業、螞蟻金服、菜鳥等的所有業務板塊也已全部在渝布局:阿里巴巴與小康集團聯手打造的智能電動汽車計劃9月上市;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自去年下半年在重慶上線以來,目前已經與10多家企業展開合作,涵蓋汽車、生物、快消品、服裝等領域。
以語音識別見長的科大訊飛從“產、學、研、智”4個方面推動人工智能在重慶的創新應用,目前正推動智慧教育、智慧司法、智慧政務、智慧旅游、智能服務等項目落地;依托在智慧政務領域的積累,浪潮集團不僅協助重慶實現了全市一體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向基層延伸,還針對重慶行業特性開發出多個特色行業云平臺……
“這些‘巨頭’布局重慶后,不僅自身實現快速發展,還有力帶動了重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為重慶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牽引力’。”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涂興永說。
“智慧生活”點亮山城
行走在綠樹成蔭、百花競放的智慧步道上,渴了,路旁會有機器臂為你倒水,服務“熱情周到”;熱了,智慧涼道會利用紅外線和溫度感應,自動進行噴霧降溫除塵;累了,還有機器人進行美妙的鋼琴演奏為你舒緩疲勞……這是新近建成開園的兩江新區禮嘉智慧體驗園的“智慧涼道”帶給人們生活新體驗。
在著力以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的同時,重慶近年來還積極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在政務服務、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領域的應用,為政務服務“增智”,為百姓生活“添彩”。
以去年底上線的“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為例,該平臺集成了500多個事項辦理功能,將分布在全市58個業務部門、3600多項政務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協同管理,很多過去需要提供證明、現場核驗的事項,現在通過網絡自動核驗辦理,實現了“指尖觸達、掌上通辦”。
著眼于更好滿足衣食住行和教育醫療養老新需求,重慶還加快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的開發應用,并已經打造出數十個智慧小區。在智慧小區里,“智慧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指尖選擇:系統自動識別人臉并解鎖單元大門,呼叫專屬電梯送達指定樓層,借助手機藍牙感應直接進門;語音控制燈光和家電開關,整屋電器家具聯結成智慧網絡……
西安半導體產業聚集收獲頗豐
超過200家的半導體企業,超過6.5萬的相關從業人員,2018年實現產業收入超700億元……長期布局半導體產業,努力打造我國“西部硅谷”的西安高新區,其付出換回頗豐收獲。這也讓西安成長為我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一極。
事實上,在20世紀60年代,西安就是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重鎮,我國的第一臺極小規模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第一塊16位微處理器都曾誕生于此,在國內享有盛名的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同時也是中興通訊的創辦單位。
2000年后,西安的半導體產業逐步發力。2005年國際存儲巨頭美國美光公司在西安高新區投資2.5億美元建立封測基地,2012年西安高新區又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芯片項目。一期實際投資超過100億美元,2014年5月正式投產,主攻高端存儲芯片市場的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不但是三星集團最為成功的海外投資項目之一,更深刻地影響了全球的半導體產業格局。
行業風向標三星集團選擇與西安聯姻,隨即帶動了10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落戶西安高新區,這不但完善了西安的半導體產業鏈,也讓大量相關產業資源向西安高新區聚攏。其配套的企業已涵蓋化工、原材料制造、集成電路設計、封裝測試等多個方面。隨著目前三星西安項目二期第一階段70億美元投資追加完成,西安半導體產業的聚集效應仍在繼續加大。
走進建設中的西安奕斯偉硅產業基地,一條單晶硅片生產線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計劃年底將生產出測試樣品,建成后將月產50萬片的12英寸單晶硅片。“選擇在此投資上百億建廠,看中的就是西安高新區比較齊全的半導體產業鏈,和打造‘中國硅谷’的信心。”奕斯偉硅產業公司董事長楊新元說。
在英特爾移動通信技術(西安)有限公司負責人眼中,良好的營商氛圍也是許多半導體企業愿意與西安高新區合作的重要原因。封裝芯片的檢測,大量硬件需要在短期內入境、出境,冗長的報關手續曾讓這家公司在國際競爭中難以占據先機。“但現在,高新區協商西安海關,給予我們硬件產品‘秒過’的通關便利,業務量一下子就能增加好幾倍。”
未來規模將超千億級的半導體產業集群,已在西安顯出雛形,而這也帶動著陜西全省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根據陜西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數據,在產銷規模不斷攀升的同時,2018年陜西半導體設計業規模接近80億元、晶圓制造業規模達到283億元、封裝測試業超過100億元,半導體支撐業達到164.5億元、分立器件為55.3億元。
“在未來的產業布局中,我們還將繼續以半導體產業為核心,盡可能打造出更為完備的全產業鏈,并努力構建泛半導體產業生態圈,助力西安成為全球更為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基地。”西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鐘洪江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