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廣東省經信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全面貫徹《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信息化先導戰略,推動全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平穩健康發展。
2016年主要工作
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8萬億元,增長6.8%左右;工業投資1.27萬億元,增長12%;工業技術改造投資4400億元,增長20%;GDP能耗下降3.5%左右。今年以來,著重抓好了以下重點工作并取得成效:
一是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扎實推進。擴大新一輪技術改造投資政策扶持面,落實事后獎補政策,推薦千項優質項目引導金融支持企業技改投資,省市縣分級督導386個重點工業項目。制訂路線圖,推進水泥、陶瓷、蔗糖、造紙行業整體轉型升級,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佛山、中山成為國家首批“三品”戰略示范試點城市。1~11月,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4.1%,帶動工業投資增長10.4%。
二是工業創新驅動發展行動全面啟動。在印刷及柔性顯示、機器人、輕量化高分子材料等領域建設首批3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成智能裝備、智能機器人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8家大型工業骨干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扶持42家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創新平臺。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舉辦泛珠三角科技成果對接活動,推介創新成果341項。
三是智能制造加快推廣應用。出臺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建設10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36個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6個。培育機器人骨干企業15家,1~11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9.4%。通過購置費事后獎補推廣機器人應用,新增應用機器人2.2萬臺,總量達6萬臺以上。加快兩化融合貫標試點,全省新增國家級貫標試點企業79家。
四是“互聯網+”等新動能新業態加速形成。實施省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啟動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籌建廣東大數據交易中心,布局建設首批8個省級大數據產業園、3個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創建18個“互聯網+”小鎮,培育200個“互聯網+”試點項目、13家國家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企業。推廣28個云計算應用試點項目。在13個原中央蘇區縣開展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應用試點。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省光纖入戶率從上年底的35.6%提高到54.8%。
五是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日益壯大。珠江西岸“六市一區”成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圍繞高端項目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落地建設,1~11月,新引進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97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63個,完成投資111億元;新投產億元以上項目117個。壯大工作母機類制造業,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支持產業集聚區建設,1~11月,珠江西岸“六市一區”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投資額增長33.7%。
六是產業轉移和產業共建步伐加快。出臺促進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園區提質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進產業共建,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簽署協議,合作建設8個共建產業園。舉辦省產業轉移園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對接大會,珠三角、粵東西北出臺措施,共同引導產業轉移,1~11月珠三角向粵東西北地區共轉移工業項目463個,計劃投資總額1329.3億元,省產業轉移工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1%。
七是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領先發展。出臺省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培育壯大民營骨干企業,全省超100億元民營企業95家、超1000億元12家,分別比上年增加15家和2家。落實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政策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風險補償資金實現地市全覆蓋,建設3家小額票據貼現中心,設立省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優化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服務企業超12萬家次,免費培訓中高層管理人才約1.5萬人。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推進2個國家級示范城市和6個國家基地建設。成功舉辦第十三屆中博會。1~11月,全省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1.9%,規上中小微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6.6%。
八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取得扎實成效。出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行動計劃,建立省去產能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精準摸查“僵尸企業”情況,建立數據庫,對“僵尸企業”進行分類處置。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完成淘汰落后造紙產能9.658萬噸。落實降成本措施,通過實施直購電改革為企業節約電費14.8億元,落實國家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45億元。
九是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出臺省工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全面推進綠色清潔生產工作的意見,在7個行業開展能效對標,推進電機能效提升175.84萬千瓦。審核清潔生產企業719家,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30家。前三季度全省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6%。
雖然2016年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為“十三五”發展打開良好開局,但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工業投資增速較上年較大回落,勢必影響工業增長后勁;實體經濟困難較多,中小企業經營綜合成本較高,人工、用地、中介服務費用繼續攀升,融資難融資貴仍未緩解;結構性矛盾突出,制造部門的有效供給和市場高端需求錯位比較突出,產業層次仍然偏低,全要素生產率不高,新經濟新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省經信委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創新驅動發展,貫徹《中國制造2025》,推進工業轉型攻堅,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深化信息化先導戰略,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實現全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平穩健康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7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以上,工業投資增長12%以上,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0%以上,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4.1%,單位GDP能耗下降3.7%。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工業投資,支撐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發揮投資對工業穩增長的支撐作用,強化高端增量對優化產業結構的引導作用,多措并舉擴大工業有效投資,既促進當期增長,又增強發展后勁。力爭全年實現工業投資12700億元以上,增長12%以上;工業技術改造投資4400億元,增長20%以上;引導8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
二是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做優增量、調整存量、主動減量相結合,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壯大珠西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和產業轉移,深化實施去產能行動計劃,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
三是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圍繞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環節,強化信息技術產業支撐,以示范應用牽引發展“一硬一軟一云一網”產業發展,深入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機器人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新經濟。
四是幫扶企業提質增效,振興實體經濟。以提高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弘揚工匠精神,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消費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落實惠企政策,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推進民營經濟高水平發展,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業,落實降成本措施,提升實體經濟的發展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
五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發展永續戰略,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硬約束,實施工業能效趕超、綠色清潔生產、循環發展引領等行動,推動形成以能效標準為標桿的市場配置機制,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全年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3.7%、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標任務,力爭能耗水平繼續保持在全國先進行列。
六是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加快建設信息化先導省。發揮信息化先導作用,扎實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實施大數據戰略,以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應用為重點高標準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互聯網+”行動深入實施,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在產業發展、政務服務等方面培育壯大新動能。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