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不時有大型貼牌加工企業破產倒閉的消息傳來;亦有部分外資制造業遷移至越南、印度等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在重重壓力之下,“中國制造”的確出現了疲軟跡象。有人聳人聽聞地宣稱:“中國制造”將要崩潰;有人痛斥“中國制造”企業未能掌控上游供應鏈、下游渠道以及自主品牌等關鍵環節和經營資源;有人從一個日本智能馬桶蓋說起,論證“中國制造”企業如何低能;有人擔憂:工業4.0時代,人家已不帶我們玩了。
“中國制造”的六大未來機會
一片喧囂中,我們如何客觀、冷靜、準確地認識“中國制造”?我與悲觀者(他們似乎以宏觀經濟研究者為主)的看法不同,我基本上是樂觀的,主要依據:一是“中國制造”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有著巨大的機會;二是“中國制造”企業卓有成效的轉型努力。
“中國制造”未來的機會主要有:
第一,中國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發展不平衡,變“平”的過程,給了“中國制造”持久的需求牽引。舉一個例子,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尚無排水及排污設施(符合衛生要求的),這是多么大的需求!進而言之,未來我國在國土治理、生態改善方面市場空間巨大。
第二,當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中產時代”,消費升級將持續發生。一方面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各類人群、各種情境的細分需求集合將會增加并不斷變化;另一方面消費結構亦會轉換,大家從電影、旅游市場的火爆中便可得出結論。此外,任何一種消費形態都會處于遞進之中,例如消費者要求汽車更節能、更便捷、更安全、更智能、更美觀、更“體驗”等。
第三,“中國制造”在材料、零部件、工具、設備及軟件等領域總體上相當落后,國外產品占主導地位。以手機為例,重要的軟件、芯片及功能模組等,大部分是進口的。再以“工作母機”機床為例,我們可以造出它的骨骼,但神經系統(控制模塊)以國外產品為主。在這些領域,對進口產品的替代,既是“中國制造”任重而道遠的使命,也是持續成長的機會所在。
第四,國際市場上,無論是最終消費品,還是中間工業品,“中國制造”的滲透、替代之路剛剛起程。我們以顛覆性創新的方式從低端市場起步(長期以來,中國產品以便宜著稱)、從簡易模式起步(貼牌加工),未來向更高級的市場和模式遞進、轉換是大有可為的。例如,全球飛機發動機的葉片生產,為美日少數企業壟斷,已有中國企業向此領域進發。
第五,全球經濟低迷,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制造”全球范圍內整合、利用資源創造了條件。據我所知,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收購兼并的力度很大,在人才、技術、品牌、通路等方面均有斬獲。同時,在全球產業結構及競爭格局激烈變動的環境下,某些市場空間及客戶資源有可能從原先的領導者那里讓渡出來。華為在歐洲的遭遇及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
第六,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我國過去一些封閉、壟斷的領域有可能逐漸開放,如能源、軍工等,這對“中國制造”的提升極為有利。
產業互聯網對“中國制造”的威脅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互聯網因素會給“中國制造”帶來機會嗎?我國從互聯網人數、互聯網企業數量以及互聯網企業上市公司數量等指標看,算得上是互聯網大國。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模仿居多,原創較少;
二是應用較多,技術不足;
三是集中在消費及服務領域,制造領域的應用及創新很少;
四是與外部互聯互通、共享信息和知識資源不足,未能分享全球云計算的益處。
到了產業互聯網時代、工業4.0時代,無論是智能生產,還是智能生產體系的輸出——智能產品,我國和美國、德國、日本相比差距很大?;ヂ摼W因素不僅未使這種差距縮小,反而有可能擴大(差距既體現在芯片、傳感器、新材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硬件上,更體現在智能制造、云制造的軟件上),因此,制造領域的互聯網給“中國制造”帶來的更多是威脅。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中國制造”被甩開并非沒有可能。我們在保持“基本樂觀”的同時,也要看到形勢的嚴峻。
“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六大路徑
對于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以及關鍵舉措,我在此提出若干建議:
第一,改變成本節約模式??偟膩碚f,“中國制造”產品的優勢在于成本和價格,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優勢仍需保持。當勞動力成本剛性上升時,靠壓低工資降低成本的傳統方式已難以為繼,要把降低成本的重心放到不變成本、系統成本和波動成本上,例如品質成本、研產銷銜接的摩擦成本、生產不均衡的波動成本、供應鏈運行過程中的“多余”(庫存)和“不足”(斷貨)成本、價值鏈運動的時間成本、與顧客需求不吻合的無效產出成本、客戶訂制的回應成本,以及產能、設備利用不足的固定成本等。這就需要通過精益生產、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化系統提升效率降低消耗,通過優化價值鏈結構以及運行方式加快周轉。繼續保持成本優勢,是傳統制造企業的“求存”關鍵。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