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上海市閔行區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的兒科診療室里,社區兒科醫生與兒科醫院專家遠程會診;在兒童康復區,接受過兒科醫院培訓的全科醫師和護士正為患兒提供康復訓練。
這是記者實地走訪時看到的一幕。很難想見,社區醫院的兒科服務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變化來自復旦兒科醫聯體牽頭搭建的“閔行協作網”。
2014年4月,以學科為紐帶的橫向醫療聯合體——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成立,由復旦大學醫管處統一協調,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牽頭,10家復旦大學附屬醫院共同組建,希望為優化兒科醫療服務體系積累經驗。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提升兒科服務能級、促進兒科優質資源下沉、優化兒科就診結構等方面成效顯著。
兩年后的2016年2月,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擴容,從橫向聯合向縱向延伸——由閔行區衛生計生委攜手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建,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和閔行區中心醫院為補充,聯合1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閔行協作網”。目標是形成“兒科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兒科—社區全科”的縱向兒科醫療聯合體,構建區域內合理兒童醫療網絡,創新現代醫療和健康管理模式。
從最初幾家醫院的自發探索,到如今醫聯體模式在上海分片區全面推開,全程參與這一過程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很欣喜:“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優質兒科醫療資源下沉,使得綜合性醫院兒科和社區醫院的兒科服務能級大幅提升,區域性兒科資源配置更加均衡。直接結果是綜合醫院兒科的普通病人及新生兒轉出率明顯減少。以青浦中心醫院為例,以前住院新生兒轉診率80%以上,醫聯體構建之后,80%以上的患兒都留在了青浦。”
與此同時,兒科醫院臨床服務結構日趨合理。黃國英告訴記者,隨著醫聯體的有效運行,兒科醫院著力于解決疑難危急重癥的定位更加清楚。
“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有序就醫”,醫聯體模式正在推動這一醫療體系建設。記者了解到,復旦大學16家附屬醫院中,10家附屬醫院具有兒科服務設置,輻射范圍橫跨上海9個區,年門急診人數300余萬人次,出院病人數5萬余人次,約占上海兒科醫療服務總量的三分之一。兒科醫聯體發揮兒科醫院學科群的帶動作用,努力實現“放得下、接得住、搞得定”,即:兒童專科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可引導到綜合醫院兒科、二級醫院及社區醫院,綜合醫院、二級醫院及社區醫院有能力接收病人,病人質量、安全、雙向轉診能得以有效保障,實現老百姓希望的“把復旦兒科醫院開在家門口”,享受“同質化”的兒科醫療服務。同時,加強新技術和適宜推廣、人員培訓和流程改進,提高標準化水平,建立統一的轉診綠色通道。
黃國英坦言,放掉普通病人,大醫院通過診療服務取得的收入會大幅下降,但大醫院有責任去推動這樣一個體系的構建,努力讓百姓更方便地享受均質化的優質醫療服務。大醫院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去攻克疑難雜癥和危急重癥,提升醫療水平。
黃國英說:“醫聯體單位中的成員要有熱情、有能力,努力提高服務能力。這牽涉到很多內容,比如培訓,不是單純講課,更要注重技能的提升、管理體系的構建等等。構建一個醫療體系,僅靠醫院的力量遠遠不夠,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政府的引導和體制機制的支撐,醫院的積極投入和參與,社區的響應程度,將決定我們的醫聯體能夠走多快、走多遠。可以肯定的是,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更加堅信,構建醫聯體,打造均質醫療服務的方向是正確的。”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