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去年醫藥行業增速首度跌破10%的“寒風瑟瑟”,今年的數據似乎看起來要光鮮得多,“回暖”的聲音也悄然響起。然而,真的是寒冬已過?根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到2016年一季度,樣本醫院監測有銷售額的企業數量和藥品批文數量持續減少,這說明醫藥行業的轉型陣痛仍在繼續。
轉型陣痛持續存在
2011年是業界公認的醫藥行業“黃金十年”的轉折點。此后,藥品招標、醫保控費等政策日益嚴峻,持續壓低行業增速。盡管如此,既往政策大多集中在市場端,而在研發、生產相關環節,除了新修訂GMP,似乎沒有太多動作。
直到2015年的“藥審風暴”打出臨床數據核查、一致性評價、藥品生產工藝核查等組合拳,再加上兩票制、營改增,GMP和GSP飛行檢查頻率加大,醫藥企業開始經歷前所未有的監管和市場高壓環境。在這樣的形勢下,未來醫藥行業的轉型劇痛將持續存在。
中國醫藥行業的集中度過低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此無須多言。我們坐擁十多億人口、醫藥市場規模位列世界第三,可是4000余家藥企中,即使領軍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水平也與跨國企業相去甚遠。除了技術實力外,不得不說,大量的小、散、亂企業和早年的低門檻品種擠占了太多的市場空間和醫保資源。“淺水不養魚”,這些過剩的低端產能的存在,既阻礙了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也阻礙了公眾獲得優質健康產品。
去年“藥審風暴”監管升級,一批志存高遠的優秀企業對此抱有樂觀態度。他們相信,只要是一把尺子卡下來,最先撐不住的肯定是小散亂企業。淘汰了過剩產能,淘汰了“神藥”和“高返點”,提升了行業標準,凈化了市場,未來的機會將留給真正創造價值的企業。
政策理應贏得掌聲
任何國家的行業政策制定不可能脫離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我國醫藥行業當前最大的國情就是產業集中度低和同質化產品大量存在,因此,藥品監管部門通過監管政策大刀闊斧地去除落后產能,是符合國情的做法。
當前藥品監管部門的魄力,毫無疑問應該贏得更多的掌聲。醫藥產業的進步不在于政府撒多少錢,立多少專項,開發多少新藥,而應該真正改善行業的發展環境和土壤。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勢必不可得。
所以我們看到,在監管標準提升下,輔料、藥學和臨床CRO等行業贏來了越來越多的機會,企業開展每一項工作更為謹慎。相反,沒有信心做好的企業,也在越來越多地理性考慮退出。這些其實都是行業向好的跡象。有了這些基礎,待到生態真正得到改善后,創新自然也會水到渠成。
強身壯體待遠行
真正的變化總在不經意間。《2015年中國醫院醫藥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報告指出,“由于合理化用藥的逐步規范,中成藥、抗生素、腫瘤及大輸液類產品的增長大幅放緩;而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領域產品的增長相對強勁”。這樣的情形,也許正是未來規范醫藥市場的征兆。
在國家快速發展30年后,公眾的消費觀念和實力已經升級。今年被熱炒的搶購“日本神藥”就是最好的例證:新興的消費群體愿意為真正好的產品支付更多的溢價,只要國內企業做得出好藥就一定有市場。今年,我們還看到了醫藥行業海外并購的爆發,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產品,也看到國內越來越多的小微創新企業在開發諸多優秀的項目——不僅僅有各種改良型的產品,還有高大上的創新藥,這些都是行業未來的希望所在。
陣痛意味轉型升級,意味著我們正在快速成長。預計未來的3~5年內,醫藥行業都會處于盤整期,行業增速的數字好不到哪里,也壞不到哪里。對我們而言,其實沒有必要過多為數字的波動歡呼或焦慮。
借用權威人士對中國經濟表達的觀點:我們完全可以對表面的增速放緩有著更高的容忍度,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改善行業和企業的基本面上,凈化行業的生態,提高企業真實的競爭力。
如果我們做好了這些,暫時的春寒料峭孕育的必然是萬紫千紅,中國醫藥行業自然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