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兩年,藥品采購、公立醫院改革、臨床實驗自查、醫保支付、醫療反腐、分級診療、醫藥分家、新藥審批、一致性評價、最嚴限抗、醫保定點取消、清退掛靠、兩票制等一系列火爆政策的“血雨腥風”,在整個醫藥營銷領域掀起了經久不息的驚濤駭浪——大變革時代開始了。
一、企業營銷模式
原有的營銷團隊與模式是否能適合當下與未來的產品推廣模式,傳統的客情與臨床兌費,這其中也包括了原有的OTC市場份額,都會受到沖擊,如何應對。
1.關于學術型溝通的轉型一些企業的“處方費用”已經開始向研究費用轉型,臨床維護費用開始向“學術活動費用”轉變。更有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將“臨床促銷費用”轉化為大樣本真實世界研究的支出,從而讓醫藥代表從“銷售驅動”轉變為CRC“研究協助”的角色。當然,臨床兌費暫時還“死”不了。
2.控銷如何做何謂控銷,即讓銷售回歸到本來面目,是針對以往粗放銷售環境中的一種“突破性回歸”。很多業者覺得控銷就是搞活動,靠優惠、買贈的活動(買藥贈大米,已經不新鮮了),并不能建立起有效的醫藥品牌,甚至可能對品牌會有傷害。
3.團隊如何轉變團隊要想轉變,首先是觀念轉變,其次是架構轉變。
適應兩票制、配合營改增、符合分級診療患者分流趨勢......都逼著企業轉變。
二、企業原有的主要產品
在一致性評價、臨床路徑、合理用藥體系、兒童用藥目錄、藥物耐藥性監測與控制等診療規范化和質量規范化、醫保支付體系的變革中,受到沖擊。
從去年的257號文開始,到近日的106號文中,公布了2018年前要完成一致性評價的289個品種目錄。 “自首家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后,其它生產企業的相同品種在3年內仍未通過評價的,注銷藥品批準文號。天吶!“拿命來”的節奏啊!2018,仿制藥企業面臨生死拐點。
而這只是一部分,隨風飄來的還有臨床路徑、診療規范,國家處方集、縣域處方集、兒科用藥目錄,以及輔助用藥和高價藥的監控、中藥注射劑的質疑、藥物經濟學評價要求......各種規范和規定,讓企業應接不暇。
好不容易歇口氣,臨床路徑又來了,不僅等級醫院要臨床路徑規范,縣級衛生醫療機構,還會有另外一套臨床路徑。要命的是,有些超說明書使用的藥物,本來標簽外應用就極其廣泛,臨床路徑一規范,傻了!這是趨勢!所以,循證評價就顯得很重要,又花不少銀子。
所以,無論處方藥還是OTC,都需要應對未來的政策實施與政策變化。一是優化產品結構。二是提升產品證據。三是建設推廣體系。特別是處方藥,還需要將學術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
三、結果型的營銷管理
已無法滿足現有的渠道或自營團隊的良性結果的需求,原有的行銷模型受到沖擊。
從GSK事件后,很多外企已經改變了原有的營銷團隊的考核模式,醫藥代表改為“學術溝通專員”,并且承諾不和“統方”掛鉤。我們暫且不論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但合規化的過程管理已經顯得十分重要了。
我們也發現,一些企業基層管理者特別悠閑,工作代表在做著,責任省總在扛著,不協訪、不輔導、數據都靠編輯,寫個報告像寫“回憶錄”,營銷團隊和人一樣, “腰部”力量不行,怎么可能走得動,跳得起。
四、粗放型招商
已經很難適應未來的營銷環境。過多的空白市場,在粗放型招商管理中,無法得到有效補充。
什么才是“精細化招商”?一些原本粗放經營的,即便增加了招商人員,怎么管理?學術推廣怎么配合?怎么創建“聯盟商體系”。這些運營管理上的空白,比空白市場更加恐怖。
把招商的顆粒度“精細”到終端級,從而也可以相應建立起完整的“終端動態檔案”,即便人員或CSO更替,也不會出現信息斷層。當然,也有些做法是按縣級市場來招商,這也算一種精細化。“精細”是相對“粗放”而言的,就是將工作做細做深。不僅是招商,更包括臨床的學術推廣、零售推廣、診所推廣等等。
轉變!轉變什么?轉變的是市場觀念、營銷模式、管理機制。對原先的粗放型招商的模式,需要重新考量。整理思路,找到符合自身資源的模式。要么合規,要么出局!未來已來!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