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人口老齡化以及一系列大健康政策的普照下,醫藥行業一直被歸類為朝陽產業,但在資本“寒冬”下,這一產業今年也出現了投融資價量齊跌的情況。根據投中集團近日公布的一組最新的國內醫藥生物領域投融資統計數據,今年1~8月,該領域披露融資總額跌幅超過26%。有分析認為,上述變化顯示宏觀供給側改革已經傳導至醫藥生物行業,長遠而言,好的醫藥健康項目依舊是投資機構關注的重點。
整體投資減少 單筆融資金額上升
依照投中集團的統計,披露融資總額跌幅超過26%其實還不是最厲害的。包括融資事件、已披露融資金額事件在過去的八個月內也出現了大幅下降,其中融資事件去年同期為193起,今年已經變為128起,同比下降33.68%;已披露的融資金額事件下降更為明顯,去年同期有141起,今年已經變為82起 ,同 比銳減41.84%。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資起數降幅快于投資金額的降幅,單筆融資金額出現了27%的上升。
此外,從這份統計數據各子行業的融資案例數量來看,醫藥行業、醫療設備和醫療服務分別錄得36、28、26起,位列前三,生物技術以24起位居第四。
結構調整導致數據變化
對于上述這組數據的變化,高特佳投資集團業務合伙人薛建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風險投資機構在市場上已有切身體會。從表面上看,整體投資在減少,單筆投資金額在增大。實際上,今年這種變化屬于結構調整。從宏觀層面,供給側、需求側的改革正在傳導至醫療健康領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控費。
“過往幾年,醫療支出占全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直在擴大。但比重越來越大,是否一種合理的狀態?大家已經在開始反思,所以現在醫保已經在走向控費階段。”薛建平如是說。
此外,在他看來,上述調控還是一套組合拳,即控費的同時,還要考慮安全性等轉型升級的問題。具體表現就是一次性評價、臨床數據核查,這對產業來說就是優勝劣汰。如果此前一些項目還是老路子,日子肯定就不好過了。而對于那些提前行動,調整得比較好的企業、項目來說,這種調整就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機去搶占別人的份額。對應到投資,資金肯定會向已經做了轉型升級的企業和項目去集中。所以,就有了單筆融資金額上升的現象。
不是所有企業都遇到“寒冬”
醫藥生物企業在本輪投融資降溫中,發展情況不同,境遇也大有不同。
啟明創投在2016中國投資年會上就表示,實際上對優秀企業來說,“寒冬”并不存在,一二級市場仍舊因“人”而異,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優質的企業依然有人愿意投資。以互聯網醫療為例,去年全球有兩三百家的互聯網醫療公司被投資了,有接近20億美元投到中國互聯網醫療,美國大概有80億美元。
健客CEO謝方敏也坦言,處于“寒冬”一極的醫藥電商多達六百多家,它們銷售下滑,虧損加劇,但不可否認另一極的企業已經在向好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醫藥電商上市公司(包括新三板及上市公司子公司)中,其中上市公司旗下的醫藥電商銷售數據良好,已有多家公司宣布盈利。這些公司包括康愛多、好藥師、可得網、仁和藥房網、泉清堂、康之家等。
融資方面,今年以來已有七樂康、健客、云開亞美、上藥云健康、德開大藥房、360健康等獲得大筆融資,而這還不包括醫藥產業資本對醫藥電商的投資,以康恩貝為例,其上個月就完成了對醫藥電商可得網的共計2.9億元的投資。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