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工信部與發改委聯合發布的《信息產業發展指南》(下稱指南)提出,“十三五”時期,中國的信息產業收入將達到26.2萬億。
同在1月17日,工信部還先后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三大規劃(下稱大數據規劃、軟信規劃和信通規劃)。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上述三大產業的規模將快速發展,并將成為信息產業乃至整個新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其中,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將突破1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突破8萬億元,信息通信業收入將達到3.5萬億元。信息化正在從新要素、新產業、新模式上推動中國新舊動能的轉換。
同時,規劃強調打造繁榮的產業生態體系,發揮龍頭企業的骨干引領作用,激發更多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而作為新興產業,信息產業需要適度的集聚發展,規劃提出設置一系列產業試驗區與集聚區,一方面探索經驗并試錯,另一方面通過集聚增加合作與活力,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信息產業規模快速擴張
“十三五”期間,中國的信息經濟規模將持續擴張。根據指南的目標,到2020年信息產業收入將突破26萬億元,年均增速預計為8.9%。
而根據同日發布的三個規劃,到2020年,中國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將突破8萬億元。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5%;信息安全產品收入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軟件出口超過680億美元;軟件從業人員達到900萬人。
信息通信業在“十三五”末收入將達到3.5萬億元,其中,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3萬億元,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累計投資2萬億元。
此外,到2020年,大數據相關業務的收入也要突破1萬億元,而基于現有電子信息產業統計數據,201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業務收入只有2800億元。
參與大數據規劃、軟信規劃制定的著名專家,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軟件產業研究所所長楊春立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布規劃的三大行業是信息產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
“信息產業一般包括電子信息產業與信息通信業,而前者又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而大數據一般視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子類,但大數據是個新概念,其和信息通信等行業都有交叉。”她表示,大數據是首次出現在五年規劃體系中的細分行業,這反映出大數據越來越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工信部在1月17日解讀規劃時也明確提出,大數據將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地位越來越突出。同時,大數據也將重構信息技術體系和產業格局,為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巨大機遇。
據了解,公布規劃的三個行業將是“十三五”期間信息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其中,相對于電子信息制造業5.8%的年均增長目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與信息通信業的年均增長目標分別為13.2%和15.5%;而大數據的年均復合增速目標更是高達30%。
楊春立認為,以上述三行業為核心的信息化是培育新動能、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牽引力與核心力量,這主要體現在新要素、新產業和新模式三個層面。“正如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所言,信息技術正在向生產要素領域深度滲透,改造了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數據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資產、資源和生產要素,數據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其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在此背景下,大數據在未來至為關鍵。”
在產業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將是培育新動能的一個排頭兵。信息化不斷催生出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等新的消費熱點,其與傳統產業融合的步伐也在加快。據預測,2020年全球聯網設備將達到300億-500億臺,未來10年“萬物互聯”創造的商業價值將達到19萬億美元。因而培育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基礎的新產業,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而在信息產業領域,世界各國的優勢對比正在洗牌,中國與發達國家幾乎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把握住這次機會,中國就有望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彎道超車”。
以5G為例,中國此前在3G、4G時代一直處于相對被動的追隨階段,而新公布的信通規劃已明確要求在“十三五”期間積極參與5G國際標準制定,并成為主導者之一。
“我們經常比較研究中國與美國、德國之間的差距,基本結論是美國的制造業和信息業都很強大,德國制造業雖強,但在信息產業方面存在短板,而中國的信息產業并不遜色于國外,在電子商務等應用上甚至已經出現了領先優勢。”楊春立認為,“十三五”期間急需補齊信息產業在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短板,而這也正是三大規劃主要發力的方向。
培育企業與產業集聚區
據楊春立介紹,大數據與軟信行業的規劃在2016年11月份已制定完畢并通過了工信部審議,從彼時到2017年1月17日公布規劃,在一些具體領域做了修改與細化,其中包括微觀層面企業的培育以及中觀層面產業的培育與行業間的融合發展。
規劃都提及培育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并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繁榮的產業生態體系。
大數據規劃明確提出,將形成若干創新能力突出的大數據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數據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10家國際領先的大數據核心龍頭企業和500家大數據應用及服務企業。
軟信規劃提出,培育一批國際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百億級企業達20家以上,產生5到8家收入千億級企業。扶持一批創新活躍、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名品名牌。
信通規劃的目標也包括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產業引領能力的企業,初步形成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
工信部解讀規劃時表示,企業是產業和市場的主體、技術創新和變革的動力源泉,大企業更是引領和推動產業由大變強的主力軍,應集中資源重點培育和扶持一批龍頭骨干企業,鼓勵中小企業特色發展,構建企業協同發展格局,優化大數據產業區域布局,加快培育自主產業生態體系。
楊春立表示,此次規劃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將企業視為建立整個產業體系的主體,這不是單獨地培育一個企業,更加強調產業生態。在這個生態中,龍頭企業起到重要的引導帶動作用,這些企業本身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具備一定儲備,鼓勵其發展能帶動產業體系快速形成。
另外,這些行業都是創新競相迸發的領域,而中小企業是“雙創”的重要主體,規劃因而也很重視鼓勵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推動大小企業協同發展。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主要在創新資源的整合、人才的儲備等方面,能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奠定產業體系的框架,而中小企業的創新更為豐富和多樣,有利于形成繁榮的產業生態。”楊春立說。
此外,楊春立表示,對于體系化、生態化的產業,集聚可以增進彼此的合作,增加活力,相關的配套也會更完善,提升整體的競爭實力。
因此,大數據規劃提出建設10-15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創建一批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形成若干大數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比較完善的大數據產業鏈,初步形成大數據產業體系。
軟信規劃也提出,中國軟件名城、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建設將邁向更高水平,產業集聚和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擴大,產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城市達20個以上。
楊春立認為,大數據本身是新生事物,其技術、產品、應用、服務都沒有經驗可供借鑒,其監管政策、標準也都不完善,需要在小范圍內進行試驗試錯,探索經驗,并繼而推廣至全國。“比如說,有的地方想做大數據交易,但是這個數據的跨境流動、數據的隱私問題都需要探索,而這種試驗還不能在全國全面鋪開,這是綜合試驗區的意義。”
而軟件名城等產業集聚載體在“十二五”時期已經設立了一大批,楊春立的調研發現,軟件名城等載體使得信息軟件產業成為這些城市的主導產業,并且從技術轉化率、專利數量等水平上看,這些載體已成為創新的主要來源,因而會在未來五年進一步推廣。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夏旭田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