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都會聽到“大數據”一詞,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巡視員、副主任高書生認為,“講大數據不是趕時髦,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前幾天的金雞湖出版智庫產業創新峰會上,高書生就“文化大數據”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文化大數據分為需求側大數據和供給側大數據,而供給側的大數據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而供給側的文化大數據要分類開放開發。對于如何用好文化大數據,則是要把生產和消費聯系在一起,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作者:高書生,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巡視員、副主任;財政部文化司(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曾在國家體改委、國務院體改辦工作,參與國家若干改革方案的制訂。2002年提出的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方案,經世界銀行精算驗證(時限為75年),被認為創造了制度轉軌的一個范例,轉軌成本及繳費率最低并具有財務可持續性。
金雞湖出版智庫產業創新峰會于2016年12月10日在蘇州舉行。此次峰會以“大數據·轉型·創新”為核心,旨在推動大數據在出版行業的應用。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巡視員、副主任高書生做了“文化大數據: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主題演講。他說,“講大數據不是趕時髦,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說到大數據,高書生指出,文化大數據分兩類,一類叫需求側大數據,另一類叫供給側大數據,后者更像是一座金山銀山。
以下是高書生的演講實錄:
關于文化大數據,現在講得最多的實際上是需求側的大數據,客戶的資源、市場的信息、流量的多少,都是針對文化消費的。而供給側的大數據常常被忽略,其實供給側的大數據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更為急迫、重要。
需求側的大數據是因文化消費而產生的,如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藝術鑒賞等文化消費活動中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供給側的大數據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機構,包括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檔案館;
二是高校科研機構,如美術學院、服裝學院、藝術研究所、考古研究所;
三是文化生產機構,包括出版社、廣播電臺、電視臺、電影制片廠、唱片公司、文藝院團等。
2013年年底,習總書記給我們提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這個過程就可以產生海量的素材和數據,包括文獻素材、音頻素材、視頻素材、戲曲素材、文化遺產素材,所以,供給側文化大數據非常龐大,稱得上是金山銀山。
大數據要從兩方面看,需求側反饋的是文化消費的信息,供給側提供的是文化生產的素材,不能顧此失彼。
怎樣開發大數據
供給側的文化大數據要分類開放開發,分類就是分為文物遺產類和文化產品類。從開發路徑上來看,最主要的是文化遺產的元數據,其中包括三個程序,一是采集,二是加工(也叫清洗),三是存儲。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開發這些元數據,將其碎片化,形成中華文化素材庫,再通過產業化的展示和交易,應用到文化創作生產中去。
在數據開發的過程中,采集、加工、存儲這一步是分散化的,但展示和交易的時候,一定是集中化的,否則就變成了一個一個孤島,無法利用。所以,要解決集中化和分散化如何統一的問題。從投入的角度看,公益性(主要是文化遺產類)的采集、加工和存儲,應該由財政預算渠道來解決,文化產品類的采集、加工和存儲以及市場化、產業化的展示和交易,應該是通過市場融資渠道解決。
如何用好文化大數據
首先,從文化消費的角度看,現在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特別渴望。在供給和需求兩者的矛盾中,供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消費終端在變化。如今文化消費提速,但文化生產還停留在半工業化狀態,要把生產和消費聯系在一起,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自2013年起,財政部會同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扶持出版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是實現出版業務的全流程再造,不管是紙質的還是數字的都要達到全流程數字化。要推動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一是要進行設備更新,二是要推動技術升級。出版企業通過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技術升級,就會躍上一個新臺階,站到數字化和網絡化平臺上,與各種文化消費終端無縫對接。
這次數字化轉型升級一定要以編輯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編輯生產力,說的通俗點,就是做兩道算術題,一道題叫做減法,就是通過技術改造把簡單性、重復性工作,交給軟件去做。另一道題就是做加法,就是用好用足上述兩類大數據,將需求側大數據和供給側大數據提供給編輯去選擇,恢復編輯專業化、職業化的功力。
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不是完成,有兩個標志,第一個標志,專門做數字出版的部門撤沒撤,如果出版社的紙質書和電子書還是分屬不同的部門負責,那說明還是“兩張皮”。第二個標志,將來的圖書,不管是紙質的還是數字的,有多大比例是出自經過技術改造而形成的這條數字化的生產線,最終應當達到80%以上。現在看來這條路還很長,目標遠遠沒有實現。
問題出在哪兒?是出版社不努力,還是技術不成熟,根本原因恐怕出在最后一公里上,即渠道和終端。
紙質書原來有書店這條渠道和終端,電子書靠書店不行了,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互聯網以及以移動終端為載體的移動互聯網。許多出版社嘗試著用電信這張互聯網,用手機這個終端,但不太理想,一是電子書定價低,二是與運營商、技術商的分成比例低。
為解決最后一公里,我們想到了與電視機連接的有線電視網絡這條渠道,以及電視機這個古老的終端。手機是終端,電視機其實也是終端,而且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PC、手機、電視機、移動終端多屏互動。與PC、手機相連的叫互聯網,與電視機相連的也是一張互聯網,前者可稱之為電信互聯網,后者可稱之為電視互聯網。
我們說最后一公里用電視互聯網,至少目前不是為了在電視上看書,而是把電視機當做一個個小書店,或者說電視機就是售書機。在電視上找到喜歡的書,通過二維碼就可以轉到手機等移動終端上。可以說,這在電信互聯網上早已經實現了。假如有一天,出版社都通過電視互聯網賣書了,你可以不看電視節目,打開電視機是瀏覽新書、買書,這個電視機還是有用的。
也許有人會問,以后要在電視上看書嗎? 也不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未來在電視上看到的書,絕不是紙質書的樣式,也不是現在的PDF版,介質和樣式是會發生變化的。現在已有公司研制出可以讓讀者和作者互動的新技術,讀者的閱讀體驗可以直接反饋給作者,作者也可以與作者分享創作感悟,暢談創作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技術手段可以讓電子書承載比紙質書更多更多的信息,如果讀者愿意,作者可以通過出版社這個平臺,與讀者保持較長時期的互動,在作者—出版社—讀者之間架起一座互動的橋梁。我們現在正在探討的“一書一世界”,實際上是在描繪圖書的未來形態和樣式,在電視上看書總會實現的。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