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火熱,受到資本青睞,“文化+資本”的組合越來越流行。今年,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國有文化企業就相繼上市。資本的進入無疑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力,但投資盲目、質量下降等問題也隨之出現。
不過,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增速放緩,上市公司以天價估值并購影視公司的熱情迅速降溫,“資本熱”退潮。“文化+資本”,不能只是資本游戲。如何避免“一窩蜂”現象,構建共贏共處的健康關系,仍需審慎思考。
催生泡沫、整合優勢,資本涌入帶來雙重影響
“文化產業的資金來源很廣泛,一些非專業的資金來源可能會一窩蜂地上,瘋狂搶奪,對產業熱點推波助瀾,反而誤導行業趨勢。”談到資本運作可能給文化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某文化投資基金副總裁這樣說道,“以VR技術為例,由于這個行業過于熱門,導致許多項目價格高得離譜。”
資本的涌入催生了泡沫,這在影視行業尤為明顯。在2010年全國票房突破100億元之后,2015年,全國票房突破440億元。票房高達24億元的《捉妖記》、約16億元的《港囧》、緊隨其后的《夏洛特煩惱》……高票房國產電影不再是鳳毛麟角,高歌猛進的中國電影市場也點燃了金融資本的熱情。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年初遭熱議的《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仍令人記憶猶新,事件背后是“腦洞大開”的資本運作游戲:《葉問3》的投資方利用關聯公司造假為其票房保底,從資本市場圈錢套利。“這是典型的資本炒作的案例,通過營造虛假票房來炒作二級資本市場。”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說。
過多的資本進入使“掙快錢”成為趨勢,“熱錢、快錢涌入,一些理性的投資者反而沒有項目可投”。對明星、IP的追捧不再停留于熒屏。不少有明星入股的影視公司,一成立就被上市公司高價收購,明星作價入股十分隨意。業內人士認為,這種“你情我愿”式的高溢價收購頻頻上演,將損害產業生態,不利于持續發展。
擔憂不止于此。魏鵬舉認為,投融資過程可能使一些企業喪失優勢,文化的價值也可能因為資本的炒作而下降。
以創新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經濟回報高、易與新技術對接、易與相關產業融合等特點,被視作朝陽產業。嗅覺靈敏的資本聞風而動,使其成為競相追逐的寵兒。“既有來自行業外的資本,也有行業內資本的擴張。”魏鵬舉說。
雖有弊端,但資本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政策、技術和資本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建投華聞傳媒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向東說。資本被視作文化產業快速做大做強的關鍵,從內部看,資本能夠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資源的優勢整合,從外部看,跨界和海外并購能夠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
縱觀全球,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貝塔斯曼、時代華納等,都是通過兼并、收購等資本手段完善產業鏈布局,成為業內巨頭。“資本的介入為企業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供給,既有利于吸納新技術、團隊和人才,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力,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嘗試、產業規模的擴張也有幫助。畢竟資本的靈敏度高,能夠產生推力。”一位文化產業投資人表示。
形式多元、熱點頻出,市場利好是主要推力
投資市場門類繁多,文化產業緣何受青睞?
專家表示,市場是最大的推動力。8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經核算,2015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7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未扣除價格因素),占同期GDP的比重為3.97%,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而在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052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為2.75%。
近些年來,相關政策頻頻出爐。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2009年9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公布,標志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文化市場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2016年,財政部下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44.2億元,支持944個項目。根據“十三五”規劃,未來5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張向東覺得,文化產業本身回報高,中國的文化產業又極具潛力,公眾對文化產品需求不斷上升,因此,文化產業的資本進入是大勢所趨。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近年來,文化產業的資本運作熱度不減,進入形式也很多元,包括股權投資、債券融資、戰略性投資等。資金供給充分、投資熱點頻出。“前幾年是影視行業,后來是游戲、微電影、網絡電視劇等,到今年,之前相對冷門的動漫、音樂也吸引了資本關注。”某業內人士說。
有數據顯示,這兩年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勢頭迅猛,2015年,文化產業資金流入近4000億元。一路小跑當中,文化產業的資本運作也出現了一些新動向。一方面,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繼2014年以62.44億元港幣入股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后,2015年阿里巴巴以56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騰訊布局游戲、文學、音樂等細分領域……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海外投資成為香餑餑,業內人士表示,去年共有52起海外文化產業投資,總額達76億美元,高于2013年和2014年的總和。此外,國有傳媒改制上市,藝術金融、互聯網文化眾籌、債券投資等金融創新不斷涌現,也成為新特點。
規避問題、改善環境,文化資本走出去是大趨勢
得益于充足的資金供給,文化產業的池子越來越大。在享受紅利的同時,如何規避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讓文化產業與資本健康互動,同樣很必要。
在魏鵬舉看來,政策的引導不可或缺。“要將國家資本投入到真正具有文化價值和關懷的文化內容上,努力改進文化供給。”北京市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總裁張大為認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的問題是一個行業市場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天價片酬、保底發行、票房造假等,是每個國家的影視行業發展都曾經遭遇的,我們不能因為出現了問題就把責任怪到資金頭上。對于任何一個行業來說,資金都不是產生問題的源頭。”
1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獲表決通過。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加強對票房收入的監管、讓虛報瞞報票房收入行為承擔相應罰責等內容被寫入其中,為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