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的要求,深入推進文化與金融合作,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這標志著由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門共同建立的文化金融合作。
文化產業如今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文化產業概念,從而將文化產業逐步從理論層面上升為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概念。2009年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建議,再一次把文化產業提升到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戰略地位。10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攀升。
數據客觀 成果可觀
產業增加值占GDP5%以上,才能稱為支柱性產業。京滬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已逾當地GDP5%。
10余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自發到自覺、從局部到全局,發展勢頭強勁。據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李小磊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自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超同期GDP增速大約6個百分點。2008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7630億元,增長了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將近0.3個百分點;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快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相當于同期GDP的2.5%左右。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發展較快的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按國際標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以上,才能稱之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以娛樂業、演出業、音像業、新聞出版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廣播影視業、藝術品業等較為成熟的藝術體系,另如移動電視、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在迅速崛起;一批具有一定實力和競爭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相繼涌現的同時,大量民營文化企業也在迅速成長,逐步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生力軍。其中,電影業的快速發展格外引人注目。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賈磊磊介紹,從2000年至今,中國電影發生了巨大變化:2000年全國電影票房只有9.6億元,2010年突破100億元;2000年國產電影只有83部,2010年突破500部;2000年國產電影的票房只有4.6億元,2009年達35.1億元;中國電影院在2000年是1000家,2010年近2000家;全國電影銀幕2002年是1019塊,2010年已近5000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產業發展司司長范衛平介紹,新聞出版行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忽視的產業部門和重要力量,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國新聞出版業總產出達10668.9億元,占同期GDP比重接近1%,實現增加值3099.7億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化和網絡化新媒體新業態逐步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角。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9年我國同期手機網民一年增加1.2億,占網民總數的60.8%,數字電視用戶比2008年增長36.94%。而出版業則保持持續增長,2010年基本完成全國出版機構企業化轉制。以傳媒產業為例,據統計,2009年前3季度,傳媒行業17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9.61億元,同比增長13.77%;凈利潤16.54億元,同比增長12.5%。作為文化產業重點的動漫行業,近年來的發展亦是格外引人注目。《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0)資料顯示,僅2009年中央與各地舉辦的動漫展會就近50次。另外,從2000年至2009年,國產電視動畫生產數量呈現直線上升態勢,由4689分鐘增加到171816分鐘。網絡游戲行業在金融危機中反而異常火爆,目前已經達到25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
當然,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僅體現在各相關行業上,從區域角度而言,成果同樣令人欣喜。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介紹,自2006年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21.9%。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804.3億元,超過批發零售、房地產、商務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一躍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性產業。而在上海,據該市統計局副局長朱章海介紹,2009年上海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為56萬余人,實現總產出達到3555.68億元,比上年增長7.2%,實現增加值847.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占上海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3%,比上年提高0.07%,對上海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8%,比上年提高0.3%。
以上所述雖說只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成果的一部分,但由此不難看出,過去的10年,我國文化產業提交的可說是一份優異的成績單,也正是基于此,國家才果斷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建議。“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新局面。文化產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更是未來中國的閃亮新星。”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
外部給力 內部發力
國家和各級政府為促進和激勵文化產業發展而制定與頒布了諸多政策或措施;金融業、保險業等涉足并助推文化產業的發展。
之所以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正是由于內部條件、外部條件的日益成熟和政策體制、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善。目前來看,促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外因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國家和各級政府為促進和激勵文化產業發展而制定與頒布了諸多政策或措施;金融業、保險業等涉足并助推文化產業的發展。
縱觀國家政策,從2003年后文化體制開始改革以來,政策重點已經從最初的體制改革轉化到目前的文化振興和產業發展。2007年,商務部會同中宣部、外交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等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從改進和完善金融服務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出口信用、保險體系3方面為文化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2009年,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同年7月22日,國務院審議通過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首次將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明確了文化產業振興的指導思想和8大重點工作,標志著國家層面正式將文化產業提升至“戰略性產業”層面加以培育,標志著國家已經把文化產業作為實現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內需以及進行文化輸出的重點行業來發展。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2009年堪稱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轉型之年”,全球金融危機凸顯文化產業的特殊優勢,讓文化產業登上國家戰略性產業的位置。
如果說政策的利好為各地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帶來良機的話,那么2010年是體現得最充分的一年。這一年國家相關部門就文化產業發展而頒布的政策或條例可謂接連不斷:1月4日,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新聞出版總署關于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新聞出版改制、“走出去”和數字出版成為2010年重要任務;1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繁榮創作生產、積極培育新型企業、大力支持城鎮數字影院建設、鼓勵加大投融資政策支持和積極推動科技創新;3月26日,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9部門聯合出臺了近年來我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首個宏觀金融政策指導文件《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其中推出加大信貸投放,完善授信模式,改進金融服務,擴大文化企業直接融資規模,培育文化產業保險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6月3日,文化部出臺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網絡游戲進行管理和規范的規章《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6月9日,文化部又下發《關于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管理、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管理,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8月18日,文化部與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股吧)還向全國文化系統和農行各地分行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全面戰略合作的通知》;9月,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是這些政策或措施,吹響了我國文化產業全速前進的號角。
值得肯定的是,上述屬于國家層面的政策不但在全國各地得到積極響應,而且很多地方政府還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多扶持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或措施。據梅松介紹,北京在2006年至2009年間制定了包括《關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政府資金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此外,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與北京銀行、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市分行都簽訂了金融合作戰略對接協議,目的就是為了給予文化產業領域貼息支持。
作為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一股強勁動力,近年來,金融業給力文化產業呈現出愈發強勁的勢頭。其中,北京銀行在這方面尤為突出。據北京銀行中小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章志勇介紹,2007年11月,北京銀行率先與當時的北京文化創意中心簽訂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提供了一個50億元的專項授信額度,形成了一個產業與金融資本初步對接的通道。2008年5月,北京銀行與華誼兄弟(300027,股吧)簽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以版權質押的方式為企業的14部電視劇提供1億元打包貸款,開創歷史先河。從2010年開始,北京銀行文化創意業務向行業縱深發展(000001,股吧,加強與廣播影視、動漫網游、文藝演出等子行業的拓展。積極探索適合文化產業項目的多種貸款模式,除傳統擔保、應收賬款質押、法人無限連帶責任、中小企業聯保等擔保方式外,積極開發以版權質押為核心的文化產業貸款模式。
梅松表示,目前,北京轄區內多家銀行相繼加入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工作,與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等政府機構搭建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平臺,積極為優秀文化創意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授信,支持首都文化產業發展。
作為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通過提供風險保障、推出便捷服務、發揮投融資功能,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繁榮。2010年12月29日,文化部和保監會聯合下發《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率先將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推向深入。這些都為生機勃勃的文化產業輸入新的血液,也為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提供新的動力。
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因即文化產業自身發展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成功案例中略知一二。由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的國產原創系列電視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陸續在全國電視臺熱播,最高收視率達17.3%,大大超過了同時段播出的境外動畫片。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動漫游戲中心主任鄧麗麗介紹,該劇迄今已推出玩偶、圖書、舞臺劇、手機游戲等1000多種衍生品,其中“喜羊羊”系列圖書有118種,總銷量是1200萬冊。2009年劇場版《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首映日票房800萬元,總票房8300萬元;2010年1月上映的賀歲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首映日票房1250萬元,總票房1.28億元。另一個案例是一本書帶動一個產業鏈的《杜拉拉升職記》。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周慶山介紹,《杜拉拉升職記》的目標定位是年輕的職場白領,通過一系列創意、營銷和宣傳,使得書籍達到350萬冊的銷量,并推出話劇、電影、電視劇等衍生品,從而創造了近4億元的市值。可以說,《杜拉拉升職記》打造了一個不斷創造價值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的開發過程,包括品牌的塑造、深化、保值、創造等,通過立體的方式拓展挖掘它的潛在價值。作為民營電影企業的杰出代表,華誼兄弟近年業績十分可觀。據《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招股意向書》中的數據顯示,華誼兄弟在2006年至2008年入圍年度國產電影票房前10名的影片票房收入占年度票房前10名國產電影票房收入總和的比重分別為12.02%、23.40%、27.03%,居國內傳媒企業領先地位。再比如作為中國領先的藝術家推廣機構和藝術品運營機構的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該機構自2002年成立以來,目前發展到年銷售各類藝術品超過5000件。談及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的發展策略和經驗,董事長、總裁李大鈞表示,要取得版權或者藝術授權是藝術品行業發展最重要的前提,這里的藝術授權包括藝術家的推廣權、展覽權、復制權、出版權等等;百雅軒現在有一個很規模化的版畫產業基地,之所以要做版畫就在于只有版畫可以產業化,在西方的藝術市場中,版畫和復制品所占藝術品的市場份額是非常大的;要及時對藝術品市場流量進行管理,比如要限量復制而非海量復制,在定價上與需求匹配,實行產銷分離,與市場的需求同步;要追求藝術家與藝術推廣的產業鏈的多元定位,比如舉辦展覽、出版畫冊、策辦沙龍等。
迎接挑戰打“中國牌”
我國的文化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文化產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無論從產業模式還是文化產品的具體內容上看,難免有效仿國外的痕跡,缺乏足夠的民族特征,因此,發展文化產業也應突出自主創新,打“中國牌”。
毋庸置疑,我國文化產業目前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并逐步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我國的文化產業從內容到形式、從產量到水平、從原創到品牌、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份額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誠如參加近日在京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的國內文化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所言:“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由于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和特點不利于企業融資、現有經營體系不完全適應金融產業、多數文化企業對資本市場認識不足、文化產業與金融業之間缺少交流合作的暢通渠道、有關政策措施不夠完善等因素,造成我國文化產業存在投融資難問題。對此,李小磊指出,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為構建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要積極創新金融模式,研究開發適應文化企業特點,適用于文化產業投融資需要的金融產品,為文化企業提供多層次的投融資選擇;要進一步完善文化企業公司的治理結構和財務制度,并加強對文化企業管理人員關于金融資本市場的知識的普及;要為文化產業和金融業提供交流信息、溝通業務、開展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
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科瑞集團監事會主席彭中天分析指出,當下我們的文化產業在認識上有所偏差,過分強調產業化,而忽視了文化的內在屬性;文化企業小而散,多而亂,缺少復合型的領軍人物,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多為項目公司,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商業模式和連續的盈利能力,輕資產卻又不重權益,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此外,體制問題的矛盾日益突出,現有的文化體制條塊切割,嚴重阻礙了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動。對于如何合理解決上述問題,彭中天表示,今后要大力發展文化經濟,并將其上升到支柱性產業的高度,僅僅依靠上市間接融資是遠遠不夠的,要鼓勵金融創新,要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作用,文化事業除了財政撥款以外,也應該依靠社會力量,開辟大眾化的多種渠道。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認為,當下的文化產業發展面臨4個戰略性問題:能不能提出一個概念,對我們國家當代文化的面貌進行描述和概括?例如歐洲歷史上有一個文藝復興的概念,概括了歐洲14世紀到16世紀,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特征;要高度重視文化的內容生產,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和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的建設;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應該成為我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一個普遍性指導原則;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特別重視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當代的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而在陳少峰看來,要想讓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需要實現4個轉型:從現在的行政推動和主導文化產業形態,逐步向目標管理反向問責的形態轉型;從物質資源和依賴歷史文化遺產,向人力資源創造價值的方向轉型,包括人才儲備、提升和政府投入的轉型;從制造業思維向高端服務業轉型;從行業分割向跨行業經營,通過企業并購實現規模化、效率化發展的快速轉型。具體如何成功實現這些轉型?陳少峰認為,提升產業集聚園的產業集聚度,減少土地使用規模,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成立文化產業管理學科,系統培養人才;不同資源形態的城市能夠尋找到自己合理發展文化產業的模式;加快并促進企業上市融資,特別是新聞出版企業要加快上市,然后利用平臺資金實現向新媒體和全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一個很好的產業基礎來跟金融界進行對接。
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文化產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無論從產業模式還是文化產品的具體內容上看,難免有效仿國外的痕跡,缺乏足夠的民族特征,因此,發展文化產業也應突出自主創新,打“中國牌”,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尹鴻、姚偉鈞、王亞南、王國華等專家呼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的文化產業首先要立足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將民族文化的精華帶入產業鏈,有關政府部門和文化界必須增強緊迫感,并著重從以下幾方面積極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在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時就應率先以自主創新為先導,突出中國文化產業的民族性;在文化產業學科設置上要因地制宜,努力造就一大批既具有國際競爭力,又善于在文化市場中凸顯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人才;引導企業和投資者參與具有創意的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開發,并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監管,規范文化市場行為,盡可能地保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品牌,打擊侵權違法犯罪行為,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