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30日,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送走了最后一批用VR眼鏡體驗圓明園盛景的觀眾。另一邊,剛剛走出場館的觀眾仍在為安徽展團的創意嘖嘖稱贊:潘玉良畫作竟可以化身為一襲旗袍、一盞瓷杯、一把雨傘,甚至一塊餅干。
200萬人次參與、百余場主題活動,958.33億元交易額。30日,為期4天的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京落幕。
用創意打造“中國式生活”
本屆文博會集中展示了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并且將這些“高大上”的文物變得與生活息息相關。
在“文物與博物館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展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陸羽茶具套裝、內蒙古博物院的蒙古族公仔娃娃系列、南京博物院的民國女性系列等,均為近年博物館開發創新的代表性成果。大批老字號、非遺變身時尚典范,創造了非遺產業化傳承新模式。
什么是“中國式生活”?文博會西城展區向觀眾展示了一種傳統與科技交融的創想場景:早上,腳踏內聯升的大魚海棠系列布鞋,身穿瑞蚨祥的定制衣裝,佩戴上一款智能可穿戴珠寶;下午,鑒賞一場用DNA防偽技術進行認證的書畫展;晚上,點擊中國唱片公司的APP“聽戲”聽一段戲曲或中國民樂……西城區文促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很多文創企業正致力于把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轉化為文化自覺和行為方式,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中國式生活”,希望更多的企業對中國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需求與消費攪動文化產業活水
30日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發展指數(2016)”顯示,2016年最受歡迎的十大文化產品/服務依次為: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活動,文化娛樂活動,圖書、報紙、期刊,文化旅游,游戲,文藝演出,動漫,工藝美術品和收藏品。本屆文博會中,國際VR產業園、藝術品交易平臺等總金額為178.56億元的22個文化創意產業簽約項目,用市場的選擇證明著以上領域的活躍程度。
從本屆文博會看,中國文化產業各領域不斷豐富多元,并瞄準價值鏈高端發力。圖書出版方面,線裝書、兒童讀物受到重視,一批原創品牌正著力挖掘市場細分領域;廣播電視方面,北京新媒體集團、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中國網等均在多媒體融合方面深耕厚植,推出了眾多文創產品和服務;文化旅游方面,出境游智能搜索引擎、移動健身手機應用等與互聯網結合的旅游產品打造了旅游產業的新業態,有力地拉動了旅游消費。
據了解,今年是京津冀三地第二次聯合參展。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表示,將把北京研發銷售、天津特色創意和產品制造以及河北的生產和材料優勢貫穿文化產業鏈上下游,讓三地資源動起來,高效利用起來。
“文化+”助推文化產業走出去
“不斷厘清‘文化+’的思想內涵,將文化元素融入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將推動產業轉型和組織變革,為經濟社會發展開辟出新空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在文博會的主題活動上提出倡導。“文化+”的理念正在被不同的創新主體實踐。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理事長張宇說,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提出了中國文化要“人格化走出去”。去年9月,該集團策劃實施了著名京劇藝術家張火丁的《鎖麟囊》《白蛇傳》兩部中國經典大戲登上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大衛·寇克劇院舞臺,場場爆滿,甚至被稱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張火丁模式。”張宇認為,有重復消費才有文化產業,代表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人格化的藝術家,是推動消費者再消費的核心競爭力。
文博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守住傳統文化之根,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展示其獨特的價值,一直是北京文博會的自覺。隨著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還將創造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