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論是從文化產品生產,還是有效供給角度來看,文化產品的結構性過剩和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多樣化、多層次、多功能需求的矛盾,都已表現得非常明顯。在文化產品的供給方從文文化產品面,同樣存在著增加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提高文化產品供給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問題。就此而論,文化產業已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發力點之一。
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
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的現象已相當突出。文化產品的結構性過剩,不是表現在某一品種或某些方面,而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就與大眾欣賞最為接近的電影、電視劇、動漫和圖書而論,結構性過剩的現象較為驚人。2014年,我國共生產國產故事片約618部,而能夠拿到電影院上映,包括“一日游”的只有約259部,另有超過58%的電影被塵封起來。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向全國電視播出機構推薦播出的優秀國產動畫片,僅占當年總產量的約21%。圖書出版的產品過剩現象同樣觸目驚心,2005年到2011年,圖書銷售額從403.95億元增長到653.59億元,而庫存碼洋則從482.92億元增加到804.05億元,增幅超過了66%。電影、電視劇和圖書是人民群眾日常需求量最大的文化產品,其結構性過剩的情況尚且如此,至于其他文化產品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也十分明顯。一邊是文化產品的結構性過剩,一邊則是有效供給嚴重不足。以電影而論,每年生產的電影總數都在幾百部,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少得可憐;電視劇每年雖然都會推出幾部口碑比較好、收視率又比較高的作品,但相對于每年近兩萬集的電視劇制作來說,比例實在太小了。國產動漫每年的生產量也相當大,2012年國產電視動畫片395部222938分鐘,2013年358部204733分鐘,但是,能夠得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的優秀電視動畫片比例很小,而能夠為少年兒童所喜愛的作品就更少了。因《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等大型實景演出的成功而一擁而上的各種實景演出和大型劇場演出,已呈現出后繼乏力的現象,一些劇目勉力支撐,一些劇場已關門大吉。至于戲劇、音樂等舞臺藝術,“雙效”作品不多、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十分明顯。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不僅仍在持續,而且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
產業體系不完善與產業結構不合理
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它提供的是文化產品,尤其是內容為主的文化產品則具有兩種屬性和兩個效益。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前提下,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其他產品一樣,應是以需定產,即按照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功能的文化需求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然而,由于文化產業體系不完善和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了文化產品的結構性過剩與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
在健全的文化產業體系中,文化產業應是文化生產要素、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產品銷售三者形成的科學合理的內在結構,且能夠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我調節,協調發展。但現在的情況是文化產業要素市場還不完善,文化產品銷售終端不夠順暢,文化產品生產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腸梗阻”。文化產業屬于內容產業,文化內容更多地依靠創意,但好的文化創意如果不能通過文化要素市場進行充分交流,就很難轉化為具有雙效益的文化產品生產。再好的文化創意,如果只停留在創意層面,而不能進入文化產品生產環節,就不可能轉化為大眾所喜愛的文化產品,當然也就不可能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審美、教育和娛樂價值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的問題,雖然表現在文化產品的銷售終端,但根子卻出在文化生產的要素市場。
相較文化產業體系不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更為突出。影視制作、出版發行等傳統文化產業的“虛胖”現象由來已久,不少文化企業資產總量、從業人數都很可觀,生產總值也不小,但利潤總額不大,有不少甚至長期虧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產品結構不合理是重要原因。比如有一些出版社,除中小學教材教輔外,就是一些中外文化經典,而本版書則是出一本賠一本,暢銷書沒有,常銷書也不多見,結果造成圖書大量積壓,庫存碼洋大幅增加。電視劇制作的情況與此十分相似。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主要科技支撐的新興文化產業,按常理來講,似乎不應出現產品過剩的問題,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性過剩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等10部門制定的《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動漫產業結構性過剩的現象已比較突出,選題隨意化、內容老舊化、制作粗糙化、產品低端化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了一方面是大量動漫產品無法播出,一方面是以少年兒童為主體的動漫觀眾無優秀動漫產品可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表明,對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象進行調整已是當務之急。
使文化產業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發力點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也是高成長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方面,文化產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效破解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須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強化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一,要堅持創新發展,以理念創新為統領,以現代科技為支撐,在內容、形式、方式、方法、載體、平臺等方面全面推進創新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發力點。
第二,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的理念,不斷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使文化產品的生產要素、生產過程和產品銷售形成科學合理的內在發展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而形成協調發展的局面,避免文化產業體系“腸梗阻”現象的發生;要著力化解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現象,使傳統文化產業、特色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能夠互為促進,共同發力,協調發展。在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既要消除傳統文化產業的“虛胖”,強健特色文化產業的“筋骨”,又要化解新興文化產業的“內火”,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理順文化產業結構,通過文化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使文化產業結構在供給與需求上實現協調發展,進而以產業結構協調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三,文化產業是綠色產業,在綠色發展方面,文化產業不僅要做好,而且要發揮好引領帶動作用,讓文化產業成為綠色發展的典范。
第四,要加大文化對外開放力度,通過開放化解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的矛盾,通過開放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第五,在共享發展方面,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念,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化產品生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把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從根本上化解文化產品結構性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