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小米雷軍高調宣布“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殺入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后有特斯拉車展維權事件博得全網眼球,似乎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每一條資訊,都有引爆市場的能量。不過,近期最重磅的消息,當屬國之重器——華為帶來了“第一輛車”,華為的科技創新能力毋庸置疑,品牌號召力同樣無出其右,不僅汽車股紛紛爆發,亦拉動A股市場大漲。
華為強勢“破圈”,殺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上周末,華為“第一車”刷屏,華為一直宣稱不造車,但“華為 Inside”車型已經到來。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極狐聯合華為發布了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這是華為的第一輛車——不僅搭載了華為HI解決方案,同時也是首款搭載華為激光雷達方案的智能電動車,起售價38.89萬元,使用華為快充技術10分鐘可以增加續航197公里!
阿爾法S(華為HI版)的最大亮點,是搭載了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它從技術上已經達到了可以全程由車輛自行判斷路況,自己駕駛的級別。中國路況復雜,基建迭代快,有很多快遞車輛等等,所以一輛自動駕駛車要跟很多情況去“博弈”。對于入局自動駕駛技術的每一位玩家,一旦造出能良好適應中國路況的虛擬“老司機”,就意味著大概率率先掌握可以在全球范圍降維打擊的“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輪值董事徐直軍再次強調華為作為汽車供應商的角色,不造車,汽車產業更需要ICT技術,而不是華為品牌汽車。這個決策經過多年論證,華為從整車定義的時候與車企聯合設計、聯合開發,雙方團隊融合在一起,“華為Inside”就是這一模式的完整體現。
本周一剛開盤,“華為Inside”概念股即開啟狂飆模式,截止4月20日收盤,北汽藍谷、小康股份連拉兩個漲停板,長安汽車、歌爾股份累計漲幅近14%。
高瞻遠矚,中國已初具先發、規模優勢
目前,已探明的全球石油儲量不足消耗35年,在石油枯竭之前必須尋找替代能源,尤其是對于汽車保有量全球第二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融匯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種變革性技術,產品的形態、交通出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發展趨勢由電動化為主拓展到了網聯化和智能化,替代燃油車趨勢不可阻擋,同時關乎國家能源安全戰略。
我國推動新能源車發展已近有著13年的發展歷史,此前由于技術不成熟和設施不配套等原因,一直沒有很好的成效,直到近幾年國內多家造車新勢力的出現和特斯拉的入華,新能源車才逐漸走入我們的視野。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公共充電樁的建成數量已達80萬個,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20輛美國電動汽車共享一個充電樁,5輛中國電動車共享一個充電樁。2020年全球電動車的銷量中,歐洲139萬輛,中國133萬輛,美國只有32.8萬輛。可以說,近幾年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戰略的中國市場,如今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
有趣的是,中美兩國在純電動車領域如火如荼發展之時,日本則篤定在氫能源這條路上一頭扎到底,上游的制氫、中游的儲運、下游的加氫站都搞得熱火朝天,還計劃在2021財年完成第一期80座加氫站建設,后面將追加建設更多氫站。然而,基于中美兩大市場的支撐,全球主要造車廠商紛紛布局純電動,主流技術繞開了氫能源,“去汽油站換電池”解決續航和充電時間。不得不說,中國的新能源發展,既有多年前瞻之布局,也有國運使然。
經濟發展新動能孕育出新的投資機遇
隨著全球各大汽車廠商不斷加碼新能源制造領域布局,以及國外的科技巨頭們,國內的阿里、小米、騰訊、百度、恒大等行業執牛耳者的相繼入局,新能源產業不斷被注入強動能。
對于資本而言,新能源汽車市場無疑是當下最誘人的新“蛋糕”。2020年結構性行情中,新能源汽車板塊在三季度開始發力,主要基于市場在短時間內認可了電動車的遠期潛力、中國和歐洲大力推行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美國總統拜登大力支持新能源、中概股越來越變成了一個外在的“科創板”等等因素有關。
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提出,至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各占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燃料電池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商用車實現氫動力轉型;同時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在國內廣泛運行,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其中,混動新車占傳統能源乘用車的比例由2025年的50%以上提升至2035年的100%。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累計超過2萬億元,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可以預見,在今后十五年我國汽車產業全面實現電動化轉型過程中,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將會迸發出數以萬億元計的市場機遇。
鉅派投資集團資產管理事業部執行董事錢曉波先生認為,2020年累計汽車銷量為42.7萬輛、同比下滑7.46%的情況下,比亞迪仍保持研發投入超85億;蔚來已逐步成長為出色的汽車品牌,但仍由江淮汽車代工;小米的造車業務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達100億美元;華為選擇聚焦ICT技術,而非造整車……種種事實說明,造車是一項異常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遠比造房子、鋪高速復雜,隨便想想,就包括工業設計、材料科學、熱力學、電路控制、人體功能學、微型計算機等等龐大的學科系統。而這其中的每一個,展開來又是更細更多的分支結構。因此,即使繞開日德美占據絕對優勢的內燃機領域,新能源汽車依然會有大量受益于行業蓬勃發展、產品議價能力有望提升的細分龍頭,未來三至五年內再涌現出像抖音、拼多多、寧德時代這樣的“茅屬性”新銳也不足為奇。問題是,投資人能否提前提前布局,尤其應借助于專業機構的投研能力在一二級市場未雨綢繆,如此,才能在國運助力的新能源領域贏取時代賦予的資本紅利。
參考資料:
華為“第一車”刷屏!王興:特斯拉終于遇到真正的對手!華為最新表態也來了:不造整車,每輛車上賺1萬元
華為展示“鬧街”無人駕駛技術,首款車發布!特斯拉迎來車載最強對手
特斯拉對中國有多重要?
新能源汽車再迎利好,萬億級市場迸發機遇
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度提升 關注產業鏈投資機遇
新能源汽車市場“萬億風口”,如何把握投資機遇?
為什么日本韓國大力研發氫燃料電池,中國就也搞,是跟風嗎? 為什么美國與歐洲沒什么動靜呢?
新能源的國運之戰,中國電能與日本氫能,誰能笑到最后?
新能源背后的國運之戰,中國電能VS日本氫能,究竟誰才是未來?
來源:新浪證券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