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1年,新能源汽車仍是投資界最熱門的概念之一,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仍在不斷涌進本已擁擠的賽道。
近日,在第十九屆上海車展上,華為成為了展臺最矚目的“新面孔”, ARCFOX極狐和華為共同打造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新車正式亮相。此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宣布小米智能電動汽車項目正式立項,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4月9日,小米生態鏈公司石頭科技決定下場造車,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親自操盤,成立獨立的汽車公司。
除此以外,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滴滴和中興等科技公司紛紛宣布涉足智能汽車業務,準備投入巨額資金進軍新能源賽車道。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外熱鬧,科技巨頭們開始以各種姿勢跨界入局,據此專家稱,新能源汽車產業即將迎來爆發期。
新能源車備受資本青睞
眾所周知,從2009年開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進入市場實際運營階段,并在之后連續多年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基數較低、成本高、續航里程焦慮、充電設施不足等問題的出現,令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判斷猶豫不決。眾多跨國汽車企業雖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技術積累,卻一直處在觀望態勢。
近年來,隨著政策補貼助力,新能源車呈現產銷兩旺態勢。2021年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4萬輛和11.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23.6%和584.7%。
從用戶滲透率來看,2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8.2%,1-2月滲透率7.5%,較2020年5.8%的滲透率提升明顯。無論是從產銷數據還是從用戶滲透率來看,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汽車已經是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今年3月以及一季度的新車整體交付數據顯示,蔚來、小鵬等已經實現量產的造車新勢力企業普遍出現了快速增長。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小鵬汽車全年汽車交付車輛超過2.7萬臺,營收55.47億元,毛利率達到3.5%;蔚來全年交付車輛近4.4萬臺,營收151.8億元,毛利率12.7%;理想汽車全年交付近3.3萬臺,營收92.8億元,毛利率達16.4%,并在第四季度實現盈利凈利潤1.08億元。
盡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但國內汽車市場依然顯現出強大的增長動力,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了逆勢上揚的成績,眾多資本紛紛聚焦新能源市場,躍躍一試。
業內人士稱,新能源車市觀望結束,爆發將至。
對于多路資本爭相涌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原因,安邦助理研究員仲偉鴻分析稱,政策扶持和驅動是一大原因,在政策推動作用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很強的確定性,市場有巨大潛力。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要在2025年由2020年的5%升高到20%,這大約意味著超過600萬輛的銷售規模。與過去基于產業原因發展新能源車不同,加快節能減排、助力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已成為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新動力。” 仲偉鴻說道。
其次,新能源車對于多種新技術的承載,成為資本看重的增長點。
“此輪新能源車行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IT、人工智能等網絡科技公司大量介入。經過多年發展,互聯網公司、智能手機行業都面臨極大壓力,行業增長已經放緩甚至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手機和互聯網巨頭有開拓新賽道的迫切壓力。相比于作為交通工具的傳統汽車,新能源車已成為少有的‘平臺級工業品’——是極少數能夠承載機械制造、電子、半導體、網絡技術、大數據、AI、新能源、通信、激光或雷達測距、材料、工業設計和圖像識別及處理等技術的工業品。同時,新能源車還有可能成為承載娛樂消費的內容平臺,更是一種直達普通消費者的大眾化消費品。” 仲偉鴻說道。
此外,仲偉鴻認為,新能源車可成為具有移動終端功能的大眾消費品。汽車是典型的耐用消費品,早已深入千家萬戶的生活,是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把汽車變成一款可以同時滿足娛樂、信息搜索、導航和辦公等多種需求的移動終端設備,這正是許多網絡公司開發新能源汽車的方向。最終把一款這樣的高科技產品規模化、產業化、落地化,使之成為大眾的日常消費品,這意味著巨大的生活便利程度和經濟效益,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投資前景。新能源汽車融合了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變革性技術,推動汽車從單純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對于帶動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改造升級,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交通體系和城市運行智能化水平提升都有重要意義。
車企要有“絕活”
“作為一款工業品、大眾消費品和移動終端產品,新能源汽車具有極強的技術承載能力,有著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仲偉鴻表示。
據IDC預測,2035年全球智能駕駛汽車產業規模將突破1.2萬億美元,中國智能駕駛汽車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
華西證券表示,小米、百度、華為等科技公司紛紛入局智能汽車行業,足以證明智能駕駛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的必爭之地,科技企業紛紛入局智能駕駛萬億大市場,看好小米等巨頭入局后加速產業落地。
顯然,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然迎來了眾多力量涉足,那么對于加入賽道的企業來說,如何在未來的智能出行競爭中脫穎而出?
“現在全球資本過剩,市場上錢很多,都要找出路,大家一股腦扎到新能源汽車賽道中,未來的競爭肯定會很激烈,會有比較大的行業整合,必然會淘汰掉一大批‘參賽者’。新能源車是個技術集成的平臺,涉及的產業很多,產業體系也很復雜。未來如果想在這個領域里存活下來,成為佼佼者,并不容易。”安邦智庫高級研究員賀軍指出。
“作為整車商,需要在設計、品牌、綜合質量控制、安全性、數據收集與應用等各個方面,都要保持競爭力,還要做好公關,符合國家在數據管理方面日趨嚴格的政策。整車商在技術路線上,不要全扎到電動車領域,氫能汽車是很有前景的領域,值得大力參與。”
“作為供應商,就需要在各個技術領域里,保持優勢和競爭力,不管是傳統制造領域的供應商、汽車能源供應商、電子硬件供應商,還是信息技術、軟件系統等領域的軟件供應商,都需要有自己的‘絕活’,要有領先性,才能牢牢地搭載上新能源車這趟產業快車。”
此外,賀軍指出,在消費端的能源和消費配套體系建設方面,比如大規模的制氫、儲能、充電站、加氫站等領域,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有企業提前切入進去,也會有自己的市場空間。
有分析也指出,中國企業必須要有效融合政策、市場、企業等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制造企業、科技企業等集合創新優勢,加速推進新能源、智能化技術的迭代和落地,以圖在未來的智能出行競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