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核心目的是實現當前現金流和未來現金流的交易,要實現這種交易的最核心需要做的就是實現風險控制,而風險控制的前提在于信息,來源于產業最終又服務于產業。所以要理解互聯網金融為什么產生,核心還是在于產業發生了什么變化。
互聯網金融這幾年挺熱門的,這幾年我基本關注了所有的關于互聯網金融的不管是學者、金融專家還是互聯網專家各種各樣的觀點;自己有幸在陸金所(業務)、京東金融(戰略和投資)工作過;也和行業各種類型的主要公司都有過溝通。關于如何理解這個行業,這也是我一直都在是思考的問題,最近將我個人的分析框架寫成文章,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假設和結論
假設1:金融產生于也是服務于實體經濟;
假設2:金融由信息驅動。
我想假設1很容易理解,也不用多解釋;假設2也應該沒有太多爭議,比如關于股價的模型中,股價都是信息的函數,放貸取決于個人和企業的收人、支出和信用等信息。補充一點的資料在于,關于行業單位收人的數據的需求量數據,以下數據僅供參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金融行業對于數據的需求。
結論
產生邏輯:互聯網金融產生的核心邏輯在于技術的變革帶來行業的“信息鏈結構”的變化,金融作為行業中“信息富余方”的衍生業務。
未來的產業格局判斷:
1. 2C支付基本定論。
2. 消費金融將形成3層格局,底層央行征信中心、中間為征信公司、上層為消費金融公司。由于外部性,數據富余公司數據開放化是必然,部分垂直場景有優勢。
3. P2P沒有帶來價值,僅是階段性產物。
4. 股權眾籌是一種不合理的制度創新,沒有存在意義。
互聯網金融分析框架
金融的核心目的是實現當前現金流和未來現金流的交易,要實現這種交易的最核心需要做的就是實現風險控制,而風險控制的前提在于信息,來源于產業最終又服務于產業。所以要理解互聯網金融為什么產生,核心還是在于產業發生了什么變化。
過去理解產業的時候,我們核心分析的是產業鏈和價值鏈,關注整個鏈條中原材料和產品是如何變化價值是如何積累的;但是在數據時代,同樣重要的是關于信息,所以同樣重要的是行業“信息鏈結構”,整個金融創新的基礎也來自于行業信息鏈結構的變化。由于一直沒找到關于信息鏈結構學術化論述,我個人的理解為關于行業鏈條中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類型和分布情況,包括消費者信息、商品信息、供應商信息、原材料信息等全部信息和分布。
IT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并沒有帶來大部分行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大變化,但信息鏈結構卻被完全重構了。信息鏈結構的最大的變化主要是兩方面的:
第一,行業收集到的信息越來越多;
第二,行業的信息集中程度越來越高。
在信息鏈結構中“信息富余方”將有更多的商業變現的方式,比如提高BI、營銷服務等,其實金融也是其中的一種衍生。這輪金融創新之所以“互聯網金融”,正是因為互聯網行業是所有行業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信息搜集最全,也最集中。
這一輪的金融創新不同于1995年那一波網絡金融創新之處在于,那一輪的金融創新僅是一個渠道的創新,實現和客戶連接的變化,缺乏產業作為基礎,但在這一輪金融創新之前,互聯網相關行業規模早已過萬億,并且對整個經濟有巨大影響力。
第一個問題:為何國內外互聯網金融發展差異如此之大?
1.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被夸大了,不管資本市場如何看,但是互聯網金融老大螞蟻金服2015年收入也僅過100億,利潤僅10多億,個人貸款余額200-300億,公司貸款余額100億左右;而工行去年收入接近7000億,利潤接近3000億,個人貸款余額3.5萬億,公司貸款余額8萬億,差距不是一個量級的。
2. 中國金融行業缺乏競爭,金融行業暴利,16家上市銀行占據了中國3000家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傳統行業利潤薄,最好的盈利模式就是金融。
3. 中國行業和公司信息化出現了跳躍式發展,傳統金融機構信息化不夠,面對競爭時缺乏優勢。
第二個問題:那些行業能衍生金融服務?
簡單以BATJ作為案例。阿里本質上是一家線上的商業地產和廣告公司,但是相對于萬達而言,它掌控了全部的交易信息和個人消費信息。所以,阿里能衍生魔方數據這樣的BI服務,能做到F2C的定制化,能做廣告DMP,也能衍生出螞蟻金融這樣的金融服務。京東是一家互聯網零售企業,相對于沃爾瑪、華聯等,其對C端數據掌控更多,所以能衍生出消費金融等相關業務,而京東相對于阿里而言,掌控了供應鏈信息,所以相對于阿里而言能做供應鏈金融業務。百度的本質是一家廣告公司,缺乏產業基礎,也就缺乏衍生金融的基礎。騰訊的本質是一家娛樂公司,也沒有產業基礎(除了微信支付),也缺乏衍生金融的基礎。
所以這輪金融變革的最大特點就是產業資本開始介入金融行業,并且模式上不同于以往的產融結合。在中國還體現為金融民營化、行業化和互聯網化。
基于以上做衍生,可以得到互聯網金融的基礎邏輯和擴張邏輯。
基礎邏輯,基礎產業決定論:金融是為產業服務的,基礎產業的根基決定了未來金融上層建筑的情況。產業信息鏈結構的變化帶來了整個金融創新的機會。
擴張邏輯,擴張的本質是平臺包絡:由于行業的信息化程度的差異化、數據外部性和規模效應,金融服務有遷移性,主要體現在先期信息化行業向后期信息化行業遷移,高頻數據場景向低頻的遷移,大行業規模效應向小行業遷移。
同樣我們也可以考慮未來隨著物聯網的發展,會對相關的金融服務也會帶來什么變化?另外我們還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銀行存在的核心邏輯在于專業分工、規模效應和外部性,核心根基正在發生變化,未來獨立的第三方銀行能占多大比例空間呢?另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于信息化時代銀行賬戶將如何變化呢?
幾類細分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和格局判斷
1、互聯網支付
支付行業的變化同樣可以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框架來解釋。傳統支付產業鏈分工非常明確,卡組織網絡負責銀行卡之間的清結算。發卡機構、收單機構機構各司其責,為用戶和商戶服務。但是互聯網時代,發卡和收單機構都后臺化了。
相對于卡組織而言,支付寶擁有的信息更多了,銀聯只知道什么時間、從那個卡號、在那個POS上、轉賬了多少錢到另一個卡號,但是支付寶知道是誰、在什么時間、在哪、從那個卡號、在哪個POS上、因為什么原因支付了多少錢到另一個卡號。所以支付寶知道你是誰,還知道你的消費習慣,所以支付寶才能延伸出那一些列的消費金融、征信等金融服務,而銀聯缺乏對于用戶的認知,從而沒法進行業務衍生。
C端支付行業是典型的平臺生態,滿足標準化、先發優勢明顯、網絡效應明顯、用戶單棲、轉移成本逐漸增加等特點。未來如果沒有大的變革,那么應該就是支付寶和微信天下,并且行業足夠大,兩家都有差異化優勢,也兩家應該能長期存在。
B端支付行業也挺有意思的,和上面我提的問題也很大關聯,就以后有機會再寫了。
2、消費金融:分散的C端數據,垂直化趨勢顯著
消費金融是今年最熱門的細分行業了,最核心的為基于數據數據和場景。未來整個消費金融行業會形成三層機構:
最底層的是央行征信為核心的底層數據系統、其次為征信公司、再往上是各消費場景公司。
越往底層,數據覆蓋的廣度越大,但是數據維度越少,而越往上層走,數據覆蓋得深度越大,但是覆蓋面越少。由于數據打通難度很大,但一定程度上又需要打通,所以政府為基礎的央行征信中心將是打通數據最好的平臺,未來央行征信中心將擁有覆蓋面最廣的數據,但是維度很少,可能僅包含黑名單、基本信息和債務信息等。上一層為各類征信公司,包括形成閉環的BATJ等,也包括獨立第三方。再往上一層為各消費場景,由垂直化場景公司或者綜合公司把控。
第一個問題:TAJ等數據場景閉環模式還是開放模式?
C端數據一定是分散的,任何有個人記錄的地方都能積累C端數據,所以C端征信數據不可能被幾家企業完全掌控;
線上規模占比整個中國經濟太小,電商占比零售規模10%左右,并且增速已經大幅下滑,過了快速增長期,消費金融的核心場景買車、租房等場景都在線下。
C端支付場景和C端貸款場景是分離的,支付寶主要運用在單筆小規模的支付場景,但是消費金融的場景都是單筆大規模場景,這些場景大部分都不在BAJ掌控中。
所以,首先,BAJ肯定會開放數據,布局線下其他場景;其次,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未來的核心衍生業務在于征信而不是消費金融服務。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現在螞蟻金服既對外輸出征信服務,自己有做消費金融服務,簡單說既做裁判又做球員,存在道德風險。從金融邏輯上將未來應該分拆才合法。
第二個問題:TAJ的綜合化和垂直化?
看數據基礎設施的構建情況,垂直場景能否接入外部數據進行放貸。看垂直場景的行業規模和集中度,大行業、高集中度的一定會自己做。看垂直行業是否有特殊的風控能力,如果垂直場景能在很大程度上獨立完成風控,那么難以綜合化。看垂直場景和綜合場景的用戶覆蓋情況,如果缺乏用戶覆蓋,綜合場景的數據價值就小。
任何一種的模式都沒有解決資產風險識別的問題,更多的是交易結構模式的創新,并沒有降低交易中的風險。所以這種模式更多是中國這種金融抑制環境下的階段性產物,這個行業中美的差異遠大于其他細分行業印證了這一點。
3、股權眾籌:典型的不合金融邏輯的金融創新
第一,金融產品的分類核心是基于信息披露的程度和投資門檻決定的。股票是典型信息披露多,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購買門檻一般幾千;銀行理財和私募基金相比,信息披露都很少,但是私募基金一般風險較高,銀行理財風險較低,從而銀行理財的購買門檻低,而私募基金購買門檻高。新三板和主板對比新三板股票風險大,所以購買門檻遠高于主板。而同樣,新三板市場的股票風險低于股權眾籌公司(一般天使到B輪),并且股權眾籌公司的信息披露遠不如新三板,從基礎金融邏輯上講,股權眾籌的門檻應該遠高于新三板的門檻,但是新三板的門檻是500萬,而股權眾籌僅數萬元。(當然中國整個金融在這點上并沒有完全理順)
第二,很多人都覺得IPO中國備案制落后,但股權眾籌是典型想做上交所的事,但是卻同時還得有證監會、券商、基金、律所、會所的職能。除了通過不合金融邏輯的方式降低了門檻之外,引入更多散戶外,并沒有對于行業帶來價值。所以注定只是在VC行業出現泡沫的時候的曇花一現的現象。
第三,股權眾籌平臺多半通過主動型財務投資基金作為未來收入來源,而同時平臺又是券商和交易所,這構成了典型的“內幕交易”。
結束語
結論前面都有了。我想補充的是,在這么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是需要真正沉下心來想清楚事情的本質是什么,能持久和能沉淀下來的東西一定是本質,泡沫永遠都只是短期的。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