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需求與政策的雙輪驅動下,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已經邁入“萬億時代”。
9月26日,在中德CPS與智能制造論壇上,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表示,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已初具規模,據有關機構測算,智能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已從2010年的3000億元,提高到去年的1萬億元。
此外,她表示,智能制造的專業園區建設也如火如荼,“已建成和擬建的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數控機床、智能裝備等智能制造產業園區,總量預計已有百家。”
然而,喜憂并存。中國的智能制造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此間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面臨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企業小、散、弱等問題亟待解決。
和德美不同,中國發展智能制造必須解決布局工業4.0、推廣工業3.0、補課工業2.0并聯推進的問題,不少中小企業對“智能制造從何做起”甚為迷茫。業內人士從數字化研發設計、制造設備數控化、智能控制、制造服務規程等五個切入點提出了智能制造的“中國路徑”。而在智能制造的腳步具體落地時,仍需上下求索乃至試錯。
智能制造規模已達萬億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下稱報告)中指出,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約20%。
不過,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期。報告指出,大部分中國企業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其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于10%。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后續發展潛力的巨大。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6)》也指出,我國智能制造行業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等問題。“產業基礎非常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藍皮書稱。
不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有著強勁的市場動力。隨著人力成本大幅上升,而自動化生產線成本大幅下降,使得企業在擴產時,優先選擇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
徐曉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需求固然推動了智能制造的發展,但她強調,一些地方大躍進式地推進“機器換人”,認為這就是智能制造,這是片面化、簡單化理解智能制造。在她看來,智能制造范圍要更為廣泛,是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應用于設計、制造、管理和服務等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工業形態。
另一個動力則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加大,自動化信息化改造很多都能享受當地政府的補貼,大量園區的興建也大多與政策相關。
從一位工信部官員處獲悉,該部正在編制《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5年,將圍繞數字化制造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推動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實現數字化制造,在有條件的重點領域啟動智能轉型等重點任務作出規劃。
同時,政府正在研究設立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智能制造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向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推薦符合條件的項目,申請專項建設資金等。
另外,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安徽、重慶、河南、遼寧、四川、北京、廣東、黑龍江等多個省市正在大力推動智能制造,這些地方成立了機器人、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與智能制造相關的聯盟,并出臺了相應的產業規劃。
五大切入點:
智能制造的中國路徑
在上述論壇上,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中國推進智能制造應該考察德國、美國的特色,結合中國的國情來推進。
他認為,德國的優勢是具有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其工業4.0更加重視實體經濟的提升,重視生產線智能化,構建成智能工廠。而美國有技術、資源、金融、網絡的優勢,更重視發展工業互聯網,通過互聯互通,充分利用國內社會資源的潛能,同時,發揮其科技和網絡的優勢,控制著國際制造業的制高點。
“中國工業2.0、3.0、4.0并存,這個和德美不一樣,我們要謀劃4.0,要全力打造3.0,但也不得不補2.0欠賬。不過中國擁有的優勢是巨大的市場潛力,工業化城鎮化巨大的需求以及雄厚的資金積累。”李毅中說。
在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秘書長,智慧工廠研究院院長王健看來,中國廣大中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對智能制造仍然很迷茫,即便知道理念,但也不知道從何做起。
李毅中則提出了中國發展智能制造的一套路徑,并提出了五個切入點。
第一個是數字化研發設計,重點推行仿真模擬、三維描述、高速運算、大數據信息工具,據其統計,目前中國的數字化工具在研發設計中的使用率是52%,他認為,2025年要提高到84%。
第二個切入點是電子信息技術嵌入產品,提高質量、功能和附加值。特別是關鍵的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新材料,“在這方面我們自給率只有20%。最典型的是我們的高端芯片,幾乎全部要進口,我們要積極地研發,到2020年自給率要提高到70%。”
第三是制造設備的數控化,推動數控機床、機器人、3D打印發展,使關鍵工序數控率由現在的27%提高到64%。
第四是制造過程的智能控制,生產流程要進一步由自動化提升到智能化,“目前我們生產線自動化的比率是54%,但是要提高一個檔次,提高到智能化,這樣才能實現本質安全、柔性制造。”
第五個切入點是,企業內部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務規程,李毅中認為,新的智能制造的規程應能實現標準設計作業,并對質量安全、能耗、物耗、環境保護等要素做到精準控制,使制造廠成為智能工廠。
徐曉蘭表示,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乃至試錯。
徐曉蘭表示,一方面,中國的發展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到現在沒有太多經驗可循。另一方面,新的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其中不乏一些顛覆性的技術,這都可能為相關產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方式或模式的變革,所以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差錯,智能制造對試錯要有容忍度。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