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在2013年以前,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了解比特幣都是通過一些負面的新聞報道,作為一個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多年的高級師和軟件部門經理與普通人一樣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新技術的意義,錯誤地認為又是一個類似傳銷的“龐氏騙局”。
直到2013年8月19日一篇名為《德國成為首個承認比特幣合法貨幣地位國家》的報道促使我留意比特幣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技術使一個數字變成了“錢”?
也正是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北京出差并拜會了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做論文期間的合作者蔣海博士(現布比CEO)——中國"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最早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在那次拜會中蔣海博士預言了"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時間表(到目前為止"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正如其所預言)。
2014年國內經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間,表面的平靜下其實暗藏激流,很多團隊正在對"區塊鏈"技術和應用進行潛心的研究。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區塊鏈"技術的各種論壇研討會相繼出現,著眼"區塊鏈"底層研發的公司在國內開始出現并于當年推出自己的"區塊鏈"平臺,其中就包括布比公司。
2015年下半年,"區塊鏈"技術在國內的熱度開始快速升溫。
2016年上半年在國內外大氣候的影響下,股票市場突然出現了"區塊鏈"概念股,一時間許多"區塊鏈"技術研究的團隊有點懵——這些上市公司到底做了什么?"區塊鏈"的應用都還在“嬰兒的搖籃”里,難道他早熟了?
當時在技術交流中流傳一句話——“中國目前能做"區塊鏈"技術開發的不到1000人”(2015年說是不到100人),當然講得有點夸張但也反映了這方面人才短缺的基本情況。
在股票市場炒作的壓力下,真正從事"區塊鏈"研究的人最為擔心的是“還沒被大眾接受的一個優秀的孩子("區塊鏈"),就被炒成了爛仔(廣東話壞孩子)”。
2016年很多的應用開始落地并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應用項目。
雖然"區塊鏈"通過各種媒體和傳播渠道已經有不少的人逐步知道了這個名稱,但對于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依然是陌生的。但可喜的現象在發生,從個人的親身經歷感覺到"區塊鏈"的普及的速度正在加快。
作為"區塊鏈"比較早的宣傳者,以往發出關于"區塊鏈"的相關資料基本是圈內的朋友有相關的轉載和評論,2016年上半年情況發生了轉變,很多對IT技術毫無認知的朋友,開始熱心這一主題,強烈要求給予解答,并在廣東地區受到多個機構的邀請宣講"區塊鏈"的基本原理,也許這可以理解為"區塊鏈"應用市場環境正在發展的征兆。
"區塊鏈"的原理、特性和優點,這里不再描述,大家基本上都已經耳聞能詳了。
今天看到的互聯網的確顛覆了我們整個社會,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社會面貌因互聯網而帶來的巨大變化,但從1961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發表、1971 年 10 月,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1991年8月6日alt.hypertext新聞組上貼了萬維網項目簡介的文章,到即時通工具的廣泛應用、1999年摩托羅拉A6188智能手機的出現、 google、Facebook,的震撼出場,到今天2016年智能手機廣泛的使用,經歷了大約55年的時間,一個飛速成長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一個個應用開始逐步被人們接受和使用的過程,最終積累到今天使社會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這種積累的力量正是互聯網最后完成對社會面貌改造的源泉
"區塊鏈"作為互聯網條件下一項前景廣闊的技術的出現,也同樣面臨這樣的發展過程。作為"區塊鏈"的第一個“準殺手級”的應用“比特幣”為"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做了一次最好的普及和宣傳。但由于法律上的不明晰,“中本聰”依然面臨法律上的風險,“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仍然有很多爭議,各種虛擬貨幣層出不窮,魚目混珠。概念炒作、傳銷圈錢的人都高舉"區塊鏈"技術的大旗紛紛登場,這為"區塊鏈"的發展蒙上一層陰云。
但是,“區塊鏈”能解決實際應用中的痛點,能給民眾帶來利益,這是"區塊鏈"技術即便困難重重也可以繼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泉。 目前國內各種"區塊鏈"的應用公司正在積極從事這方面的探索工作,如:
“格格積分”的積分平臺將傳統的負債型的積分轉換成具有一定價值的可流通的資產型積分,商家可自主發行積分、禮券、權益類資產并實現通兌,就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陽光保險”的航空意外險通過"區塊鏈"技術使保險單在互聯網上流動起來,可以作為數字資產方便的轉贈,這一新特性著實讓人感覺意想不到;
“嶺南藝海”的藝術真品朔源,利用數字防偽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結合搶先在中國發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藝術品證書并建立藝術品可信交易平臺。對比紙質版藝術品證書而言,可以說是邁進了一大步;
“物鏈” 供應鏈管理云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通用可信的物流朔源平臺,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安全可靠的低門檻物流朔源系統;
“數鏈” 著眼傳統的公示領域的應用需求,利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建立一套數據公示的可信平臺;
等等這些都來源于傳統的應用,并在傳統基礎上加入了新的“區塊鏈基因”使其具有了新的特點。我們暫時不談其是否具有顛覆性,至少在悄然改變傳統的應用方式,增添以前無法做到的新功能。這些應用的落地都傾注了創業者的心血和智慧,作為實際參與“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實體企業更期望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正如黃震教授在《金融時報》中所建議的“‘區塊鏈’創業的企業應該做到確切地解決痛點,找到落地的場景和生意模式,要做好行業自律,做好反欺詐。”
從每一個簡單的應用開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逐步的培育“區塊鏈”的應用項目,這顆“區塊鏈”樹苗總會向正確的方向生長。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