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今年1月至10月,我國成品油出口量達到3811萬噸,同比增長37.4%,超過去年全年總量。在國內成品油供需寬松的形勢下,出口貿易日漸成為化解煉油產能過剩、應對國內市場低迷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成品油出口貿易在多個層面取得較大發展。出口規模方面,2012年以來,我國成品油出口量迅速擴大。數據顯示, 2012年至2015年間,出口量年均增速高達14.2%,其中汽煤柴出口年均增速為27.6%。出口油品結構方面,主要為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并且從以汽油為主向以柴油、煤油為主轉變。出口目標市場方面,近兩年國內石油公司積極拓展目標市場,除傳統的東南亞市場以外,還開辟了澳大利亞這樣的高端油品市場,亞太地區以外的美洲市場也有涉足。
我國成品油出口迅速增加,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國內需求增長持續放緩,而資源供應卻大幅增加。
從需求側看,首先,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轉型升級影響柴油消費。柴油消費占據我國成品油消費半壁江山,由于經濟增長驅動力由投資向消費過渡,柴油消費增速不斷下行,成品油消費從快速增長轉變為中低速增長。其次,替代效應使得汽油、柴油及煤油消費增速均受影響。這不僅包括能源間的替代,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對于汽油的替代,天然氣在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對于柴油的替代等;還包括整個出行方式的替代,比如高鐵的快速發展對航空出行方式產生較強的替代,影響煤油消費增長。
從供給側看,首先,近年來我國新建煉油產能陸續投產導致煉油能力增長過于迅速。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煉油總能力已達7.1億噸/年。2015年全國原油加工量為5.22億噸,加工負荷若按90%測算,煉能過剩達1.3億噸。其次,原油價格相對低位,煉廠開工意愿相對較強,促進原油進口大幅增加。根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月至10月,我國原油進口量同比增長13.6%,推動國內煉廠開工率上升,成品油產量增加。最后,隨著國家逐步放開地方煉廠原油進口權、進口原油使用權,以及成品油出口權,地煉加工量增長迅猛,國內成品油資源過剩壓力進一步加大,導致主營單位成品油出口大幅上升。
在中國成品油消費增速放緩、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煉油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加大成品油出口,帶動煉廠開工負荷提升,有利于化解產能過剩,對保證煉廠裝置安全平穩有效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1月至10月,我國成品油出口量達到3811萬噸,相當于加工原油量4683萬噸,占全國原油加工量總量的10.5%,全國煉廠開工率得以提升6個百分點。
需要厘清的是,長期以來受出口方式制約,我國成品油出口并不能從根本上降低國內成品油庫存和緩解產銷矛盾。這是因為理論上,我國成品油出口存在來料加工貿易、進料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三種方式。但2006年國家取消成品油出口退稅以后,只有來料加工貿易不需要繳納成品油消費稅和增值稅,兩項相加約為2000元/噸左右。因此,來料加工貿易成為煉油企業成品油出口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國90%左右的成品油出口都通過來料加工貿易實現。但這種方式是以增加原油進口為前提的,并不能從根本上降低國內成品油庫存和緩解產銷矛盾,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煉廠開工水平。
近期,我國恢復成品油出口退稅政策,將促進一般貿易出口和進料加工貿易出口數量,有利于在不增加原油進口前提下,提高國內煉油企業出口積極性,從而緩解國內成品油供給過剩的矛盾。但是,政策落實還有些細節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消費稅基礎上征收的城建及教育附加稅如果不退,那么一般貿易出口在成本上不具競爭力,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此項政策的效力。由于一般貿易出口較來料加工貿易出口更為靈活,更為適合成品油現貨交易,出口退稅政策的落實能夠提高成品油交易活躍度,為未來國內成品油期貨現貨市場的建設做出政策鋪墊。
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成品油出口機遇和挑戰并存。從挑戰看,全球煉油能力充裕,成品油資源整體過剩,亞太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近年來,亞太地區煉油工業發展快速,新加坡、韓國、日本、印度等傳統出口強國仍具有強大競爭力。區外包括中東、美國等地區,煉能擴張導致出口增加。另外,我國成品油出口仍存在運輸成本高、品質與目標市場差異較大、接卸港口配套措施不健全等問題。
從機遇看,亞太地區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關閉部分煉油產能有助于緩解區內成品油過剩壓力。同時,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充分利用貿易政策,加快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品油市場,將為我國企業出口帶來新的機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競爭力以應對市場競爭。一要積極開展市場調研,把握市場動態,開拓更多目標市場,拓寬成品油出口渠道;二要加強油品生產及出口相關的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煉廠需按照出口市場標準對儲罐、碼頭等進行改造,同時需要具備能夠靈活調整的生產工藝路線,以應對生產不同質量標準的油品要求;三要進一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升高品質、高附加值出口產品比例。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