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能源署曾在《世界能源展望2011年》中預測了截至2035年的能源供需基本“新政策規劃”,并特別公布了全球核電站開發不能按計劃進行的“缺少核電情況”對能源社會的影響。根據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取代化石能源,同時技術成熟、長期總體成本低且能大規模穩定提供清潔能源的只有核電。而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正成為世界核電發展產業中心。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全世界核電站的總發電能力2010年底為393吉瓦。在根據各國商定的政策制定的“新政策規劃”中,到2035年總發電能力將擴大到633吉瓦,但在“缺少核電情況”下,到2035年發電量將比2010年減少15%。
為了彌補這一減少部分的能源,煤炭及天然氣需求將會增加。與“新政策規劃”相比,核電站占比將從13%減至7%,可再生能源將從31%增至32%,煤炭從33%增至36%,天然氣從22%增至24%。
煤炭及天然氣發電份額增加幾個百分點的話,世界貿易格局將為之一變。煤炭需求的增加將使澳大利亞普通煤炭出口量增加兩倍以上,天然氣需求的增加將使俄羅斯出口增加2/3。
由于需求的迅速增長,2035年的煤炭和天然氣價格與“新政策規劃”相比,將分別上升大約2%和4%~6%,全世界的全年總進口額將分別增加220億美元和670億美元。國際能源署表示,高度依賴核電、又缺少資源的國家所受的沖擊將更加明顯,如日本。
雖然“新政策規劃”中,今后25年的累計投資額為38萬億美元,但是要實現將長期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的目標,則必須對可再生能源及節能等領域追加15.2萬億美元的投資。如果繼續推進“去核化”,將會進一步產生1.5萬億美元的成本。
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主要的政治議題和經濟發展趨勢。然而,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還局限于水能。在工業化國家,通過傳統工藝發掘的水資源已消耗了3/4,水電穩定性也受限,繼續開發的潛力小;風能與太陽能雖然潛力大,但卻不穩定;生物質能源需要大規模使用糧食,存在與人爭糧的問題,而非糧食類生物質能源成本居高不下。
專家預計,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世界初級能源供應的比重只能提高到8%。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取代化石能源,同時技術成熟、長期總體成本低且能大規模穩定提供清潔能源的只有核電。世界核能協會已投身發展名為“和諧”的電力未來計劃,以幫助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和諧計劃包括部署低碳發電技術的一個多樣化能源構成,從而使效益最大化并使消極影響最小化。該協會核能目標為在2050年供應全球25%的電力。
中國正成為世界核電發展產業中心。截至2016年7月,中國大陸核電總裝機容量5500多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中國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世界領先。2015年全球核電站發電量增長1.3%,全部來自中國(增長31%)。2015年全球共有10臺核電機組投入運行,是1990年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年,其中8臺在中國。2015年全球有8臺新的核電機組開工建設,其中6臺在中國,投資達180億美元。2015年共有61臺核電機組在建,20座在中國。中國正成為世界核電發展產業中心。
“一帶一路”連接著歐洲和亞洲兩大經濟圈,其沿線是世界核能發展的熱點和關鍵地區。從國際核電市場需求看,共有72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在“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有41個,“一帶一路”周邊還有11個國家正在發展核電。“一帶一路”是世界上鈾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哈薩克斯坦鈾資源產量世界第一,資源量世界第二,2013年生產天然鈾2.2萬噸,探明成本低于260美元/千克的資源量。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