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全球經濟步入寒冬,但光伏行業卻實現了難能可貴的逆勢上揚。A股市場中,十月開市的首個交易日,光伏板塊上市公司已全線翻紅,且大批封板,截至10月12日,仍有逾十支股票漲停。
專家表示,過去十年里,受益于光伏技術的飛躍發展,帶動度電成本大幅下降,“平價光伏時代”儼然到來。至此,光伏能源已具備成為核心電源之一、角逐未來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石油資源形勢日益嚴峻、全球高度關注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期語境下,能夠實現全產業鏈覆蓋的中國光伏設備,不僅核心技術方面走在前列,其成本控制、產業規模也在國際市場擁有較高競爭優勢。中國光伏企業正迎來全行業的“景氣周期”,并有望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分得最大份額的紅利。
從世界范圍來看,常規能源都是有限的,采用化石能源發電不僅面臨資源的有限性,還伴隨著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2020年9月11日,歐委會發布2030氣候目標計劃,正式提出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由原有的40%提升至55%,并在2021年6月前完成相關立法審查,減排目標進一步上修。
尋求能夠代替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是全球趨勢。相比水電、和核電等清潔能源,光伏發電因部署便易、安全性高、度電成本日益降低等諸多優點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并成為改變現有電力格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10年—2019年間,光伏產業以1.3億美元占全球對可再生能源投資額2.5億美元的一半以上。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光伏在全球能源中的占比將實現飛躍,并一舉成為全球最重要清潔電力來源之一。根據公開信息統計,截止8月底,我國共有49家光伏企業宣布擴產計劃,涉及投資總額近3000億元,各環節產能規模約664GW。放眼國內外整個光伏產業鏈,都將受益于超預期的裝機潮。
相關從業人員許濤表示,光伏行業長期景氣的核心邏輯在于平價,國內拐點出現在2018年底的產業鏈突破。2018年12月29日,在國家“光伏領跑者計劃”推動下,單體裝機500MW的項目于我國青海格爾木正式并網發電,平均上網電價為0.316元/千瓦時。這意味著在全產業鏈各環節共同努力下,光伏發電成本不斷縮減,并最終促成國內光伏度電成本首次低于當地煤電標桿的劃時代壯舉。
光伏度電成本的快速下降,離不開近來不斷涌現的高效產品和智能解決方案,其中我國光伏產業的迅速發展功不可沒。
雖然自2007年起,中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生產國,但最初光伏建設成本高,產業本身發展緩慢,基本無法進行普及,導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平平。
2013年7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八條”),明確到2015 年中國總裝機容量達到35GW 以上,同時第一次從源頭厘清和規范了補貼年限、電價結算、滿發滿收等核心問題;2013 年8 月發改委出臺《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確定分布式光伏按每度含稅0.42 元全電量補貼。
許濤認為,由于政策傾斜和光伏產業概念的落地,自2013年開始,大批企業的涌入,在積極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相關產業開始逐漸形成規模,光伏技術不斷完善進步,并在近幾年顯著降低自身成本。
同樣受益于前期補貼政策的扶持,光伏行業有了茁壯成長的的先天土壤,進而完成技術、原料及關鍵設備等生產資料從依賴國外進口、到進口替代,再到部分技術領域達到或領先世界水平的過渡。
2018年光伏新政頒發,補貼脫坡,行業里一些產能過剩、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被迫退出市場,行業迎來洗牌。該年,我國單位光伏發電量對應的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77%,度電成本已經靠近國內火電的平均發電成本。
市場分析專員王明杰表示,在平價大趨勢下,政策補貼的邊際影響會降至微乎其微,技術迭代帶來的成本下降已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光伏平價上網的條件日趨成熟。國內龍頭企業開始從周期投資屬性向消費成長屬性的過渡,打開無補貼自發性需求的萬億增長空間。
至2019年底,中國累計裝機量占全球總裝機量的比例達到35.45%,市場份額穩健位居全球第一,且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在全球占比均絕對領先,已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光伏大國。 以營收排名,全球光伏排名前五名全部是中國企業,前十名中有中國企業占據八成。光伏行業已成為中國的著名產業名片之一,是完全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朝陽性產業。王明杰指出,如今,隨著行業政策擾動與技術迭代的不確定性逐步消除,中國光伏行業格局更加清晰穩定,借助世界性的龍頭地位,有望享受光伏產業的最大紅利。長期來看,光伏所需的太陽能資源稟賦優越,平價上網僅僅是光伏行業真正輝煌的起點。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