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的土地財政在全世界獨一無二,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幾乎絕大數階層,都享受到了土地溢價的造富狂歡。
政府壟斷土地供應,依靠賣地收入支撐著地方財政;
地產商競相瘋狂拿地,轉手賣房,賺取高額差價;
城市買房者,也搭乘上了樓市黃金十年的高速列車,成功實現了階層升級;
……
而唯獨守著土地的農民,不僅無法分享土地升值的紅利,還常因為被非法強制征地,而屢屢上演人間悲劇。
但如今,隨著全國人大的立法突破,7億農民苦守著土地聚寶盆,卻受窮的時代,或將一去不復返。
全國人大爆出重磅:
為農村宅基地交易松開枷鎖
集體性用地交易受限,一直備受詬病。
近日,全國人大有關集體性用地使用權限,再度爆出重磅!
2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中,首次明確:
我國非農建設用地將不再“必須國有”!
在我國現行的土地機制下,中國土地的產權分為兩種:
城市的土地歸屬國家所有,而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絕大多數屬于集體共有。
換句話說,農民直接在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子,本質上等同于深圳違建的小產權房,
而小產權房,一般來說不允許上市交易,也就意味著,農民可能花了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建的自住房。
不僅無法變現,還有可能隨時因為各種不可抗拒因素,而被強制性征收。
要知道,隨著城市的擴張,尤其是人口大量涌向一二線、強省會城市,原有的城市用地趨于緊張,如果想新增土地供應,就必須通過國家征地的方式:
首先需要將城郊或者農村的集體用地屬性,變成國家所有;
而一般強制性征收,補償非常低,有的地區甚至一畝地僅僅只有幾百元。
然后,政府再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征收的地高價拍賣出去。
僅僅在今年過去的11月中,地方賣地收入高達5.34萬億,而根據相對估算:
在經濟落后的貧困地區,征地的利潤率高達100%;
即使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利潤率也不少于85%;
一高一低,地方政府賺得盆滿缽滿,可代價是無數本分、老實的農民在吃虧。
但如今,隨著全國人大立法推進,集體性土地入市交易的枷鎖被打開,農民再也不用擔心土地被低價強制性收購。
這對于二十年的土地供應來說,絕對是震撼級別的利空來襲。
要知道,在此之前,政府是土地市場唯一的供應者,通過減少或者增加供給,就能很輕易的控制房價。
但是集體性經營土地,一旦入市,就相當于打破了地方政府的壟斷。
土地作為房價漲跌的基石,土地供應一旦大變, 最終必然會反饋到房價上。
打破壟斷,
農民也能享受土地升值紅利
打破壟斷,讓政府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是近年來土地改革最重要的目標。
在全國人大推進立法之前,早在2016年,國土部就曾攜手住建部在13個城市試點,試點最大的突破,就在于:
農村集體土地不用經過國家征地環節,就能直接進入市場交易。
租賃住房、共享度假小院這類惠民項目,也能繞開土地征收,通過上市交易的方式,進入快速審批通道。
不同于西方社會財產私有化的屬性,我國農村宅基地最大的特點是: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宅基地是農民按照“一戶一宅”的原則,在農村集體土地上,自費建設的房子。
此前國家對宅基地的轉讓,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
比如,宅基地只能在同村內轉讓;
而且受讓人還要滿足沒有住房和宅基地等條件。
在這樣的限制下,宅基地的交易幾乎被“冰封”,也就是所謂的土地使用價值零。
一潭死水的宅基地交易市場,不僅無法為農民創收,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土地沒有交易,國家的契稅征收也大打折扣。
如此百害無一利,顯然與加速推進土地流轉和“三權分置”的政策相違背。
于是早在今年1月15日,當時的國土部表示:我國將探索宅基地 “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這意味著:宅基地自建房在土地歸屬上,將向商品房靠攏。
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換句話說,將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交易中,從而打破宅基地交易幾乎被“冰封”的局面。
這對于農民而言,絕對是顛覆性的超級利好。
如今兩年試點過去,隨著集體用地可交易進入全國人大立法程序,意味著更大規模的農村土地改革隨之而來。
樓市進入存量博弈;
住房租售時代來臨!
在過去樓市的黃金二十年中,房價一路飆升,最核心的推力:
不是所謂的貨幣大放水,相反正是因為投資樓市的性價比高,才導致了超發卻又無處安放Dev貨幣,大規模進入樓市;
更不是被惡意丑化的地產商,或者炒房客,他們能在順勢中推波助瀾,但卻無法左右房價的走勢,甚至稍有不慎,還會被反噬(高杠桿炒房者破產,中小房企苦苦掙扎)
而是在土地溢價中,受益最大的地方政府。
所謂的金融、貨幣、土地政策,最終都服務于政府。
而控制土地供給,推高房價走高,不僅能解決地方政府的財政危機,還能讓地產商、銀行、買房者,共同享受房價上漲的狂歡。
也就是說,要想抑制住房價上漲:收縮貨幣供給,打壓炒房客掐斷地產商資金鏈,都不如增加土地供應效果好。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當商品的供給平衡關系被打破,必然帶來價格上的波動。
土地作為支撐房價上漲最核心的力量,如果一旦集體性用地大規模入市,增加土地供應,理論上,地價要跌,房價也就不可能繼續狂飆。
曾幾何時,當山東菏澤打響取消限售第一槍后,冰封的樓市忽如一夜春風來:
廣州商服類物業對個人放開限購;
珠海兩區降低購房門檻;
在山東菏澤的振臂高呼下,各地相繼加入放松調控的大軍中去,樓市再度躁動起來,似乎萬人空巷搶房的壯觀,又要重演。
然而,當全國人大在最致命的土地供應,重拳出擊后,我們才幡然醒悟:
住建部今天所表態的:明年將繼續穩房價,并不只是說說而已!
結語
對于一個行業而言,20年一輪回。
從1998年中國開始住房改革以來,如今一路狂飆的樓市,已然是強弩之末。
再想重演過去:買一套房,就能躺著賺錢,實現階層跨越的時代,早已落幕。
就連樓市調控,都從此前的全國一盤棋,到如今的:因城施策、分類指導。
意味著未來的中國樓市,將正式進入存量博弈。
優質的樓盤將繼續走高,而被超發貨幣推送上神壇的,大概率會被跌回原形
這對于樓市購房者而言,無論是剛需還投資者,都需要專業知識的自我積累。
從不同城市間的發展潛力判斷,到某個樓盤背后地產商的實力分析,都將考驗著買房者的專業素養。
樓市后調控時代,越來越像股市:兩極分化,無可避免。
買對了,一念天堂,繼續享受房價增值的盛宴。
買錯了,一念地獄,高位接盤,慘遭收割。
來源:中國經濟學人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