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房地產行業堅持“房住不炒”總基調下,金融形勢去杠桿的大環境下,許多沿用傳統“高杠桿”快跑模式發展的房企在資金面上出現了明顯問題。
今年10月,已有10家房企宣告破產!魯能地產等7家房企正逐漸淡出,寶能、銀億正轉型汽車制造業。
隨著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百強房企尚難“自保”,對于小房企而言,生存空間就更加有限。
據藍鯨房產不完全統計,2018年1-10月,已有10家房企因資金鏈斷裂宣告破產。這10家中,安徽占了2家。分別是安徽匯晨置業有限公司、安徽恒拓置業有限公司。
而淡出房地產的房企中,銀億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調整,發展汽車制造業,寶能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則看好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發展。
在百強房企中,有51%的房企排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包括光明地產、萬達集團、鴻榮源、金隅集團在內的四家房企排名下滑超過20位。
此前不少房企以改名的方式宣布“去地產化”的行為,如今更多房企則通過實際行動漸漸退出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行業進入優勝劣汰“大洗牌”
前幾年,房地產行業一直是最賺錢的行業,在風口期涉足地產行業的企業及投資客,幾乎都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暴利始終有結束的時候,調控政策的不斷深入,讓開發商生存環境越來越艱難,銷量也并不樂觀。受到市場下行、金融環境、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不少撐不住的小開發商也就此告別了房地產行業。
經過近兩年樓市調控政策的洗禮,房地產行業的格局也在慢慢發生著改變。諸多房企曾經的“高負債”、“快周轉”模式已難以為繼,在趨于理智的市場環境下,房地產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大洗牌”。
房企未來發展方向——建立核心競爭力
房地產市場整體遇冷,不少房企艱難渡日,可以看出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只有能最快適應新環境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房企才能成為這個市場的主角。
許多房企把核心競爭力理解為布局拿地,占有更多的土地資源,或者是使用周期性的戰術:根據樓市起伏,低谷拿地,高峰賣房。
其實這只是一種戰術,周期一變,時間一長,這種方式便不再可行。這一輪淘汰的很多房企,就是因為踏錯了周期。誰也沒有預知能力,把周期性的戰術當戰略,其實就是把自己的生死交到了別人手里。
房企的核心競爭力不應因周期、政策的變化而失去,反而可以穿越周期,在行業下行的時候做大做強。所謂核心競爭力,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能產生溢價、促銷等效應的產品、品牌力」許多中小房企有錢有地,卻不敢獨自經營,就因為產品力、品牌力不夠。品牌開發商開盤就清盤,小開發商卻可能要賣一兩年。 手里有沒有地,甚至有多少錢都不重要。只要產品做得好、品牌力足夠強,就能不斷做大做強,獲得更多利潤。
「商業運營能力」商業產業地產運營的好,就可以產生持續的現金流,保證企業的安全。持有的商業、產業地產,還可以通過股權融資、發行金融產品、上市等變現、升值。
「對市場、群體客戶的認知能力」具有對區域市場、細分群體客戶獨特的認知能力就可以從一些獨特的角度,判斷地塊的價值,讓一些并不被人看好的地塊也能獲得暢銷。
如果缺乏核心競爭力,在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下,企業就會失去方向,內力消耗過度后,將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現階段買房需謹慎選擇
如今,去化速度變慢、融資壓力加大,房企們正經歷著歷史上少見的、寒冷的冬天。那這個階段的買房人,應該注意什么?
首選最抗跌區域,在樓市上行期,無論是中心城區還是偏遠郊區,都是實現同等程度的上漲,這是普惠行情的體現。
但在樓市下行期,中心城區有學位、醫療、交通、人流等硬件條件的支撐,一般不會輕易下跌,而遠郊區到處都是新房,又缺乏人口流入,二手房根本就沒人接盤。
一無概念二無產業三無人口支撐的遠郊區,必然率先開啟下跌步伐。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樓市已經開始高位盤整,而盤整都是從遠郊區開始的。
小開發商的房子盡量不買,大開發商的房子也要看質量。當樓市資金鏈收緊之后,小開發商有跑路的風險。而大開發商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多,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少,應對風險的能力更強。
在限價政策束縛之下,開發商普遍都有偷工減料的動力,房屋質量難以保障。這方面,大開發商的問題也不少,但小開發商會更加泛濫。但是大開發商會更顧及名聲,即使出現問題,也會更容易組織維權,能得到社會輿論的關注和聲援。
小結:現在的樓市有幾個已定的事實:
首先,調控肯定是毫不動搖的,所以那些虛假言論并不用當真。
其次,降價促銷是趨勢,房企的壓力大,購房者觀望情緒嚴重,市場預期下滑之下也只有降價一條出路。
第三,無論房企怎么表態,銷售業績擺在那里,所以不要被那些戲精房企帶偏。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