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多次提到“防控金融風險”,顯示出對防控金融風險的高度關注。報告指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當前宏觀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這一決策主要是基于對當前經濟發展態勢中諸多不確定性在加大的考量。”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本報記者表示
報告中,一些政策表述有了明顯的變化,以往“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的表述,此次變為“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并重。
那么,當前哪些風險需要著重關注?報告提出,要加強對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股票市場異常波動、保險資金運用、房地產泡沫風險、互聯網金融、跨境資金流動、跨行業跨市場風險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分析。報告還明確,要“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采訪中,多位專家提示了當前的風險點。“隨著美聯儲啟動加息,全球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有進一步緊縮的預期,未來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加大。對此,要有足夠的風險防范意識,積極防控外匯市場異常波動的風險。”溫彬表示。他進一步分析,從國內情況看,在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一些產能過剩行業要繼續去庫存、去杠桿,這些都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信用風險,使金融體系相關違約風險加大。此外,在過去幾年中,實體經濟和金融部門加杠桿明顯,未來實體經濟和金融部門在去杠桿過程中,個別行業、企業和部門可能會出現一些風險,也需要積極采取措施,及時預防。
來自招商證券的分析人士則表示:“盡管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企穩,但今年房地產市場走勢不確定性較大,可能會給開發貸款、按揭貸款帶來新的潛在風險,進而給金融體系帶來一定風險。此外,房地產市場還面臨結構性問題,一、二線城市面臨價格壓力,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依舊,房地產市場現存的差異化結構也是潛在挑戰之一。”
此次央行的報告也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相關分析人士表示,調節好貨幣閘門,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顯然是下一步央行在熱點城市房地產市場上的基本策略。更為重要的是,要從完善財稅制度、改進土地占補平衡等方面入手,從供給端解決房地產供需錯配問題,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總的來看,一些局部性風險要局部化解,要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上述招商證券分析人士表示。
對于防范風險的具體措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表示,還是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比如,今年可能大規模推廣債轉股,在此過程中,要保護債權人利益,同時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財務結構,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提高效率。從供給側角度看,要提升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效率,降低成本,最終是要提振實體經濟,這是一個核心。另外,要堅持有保有壓的措施,做到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在外匯市場上,總體上要引導預期,對于合理的用匯需求要支持。此外,維護整個市場的相對平穩和金融穩定,需要利用好境內和境外兩個市場和資源。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牛娟娟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