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12月14日開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了三天,終于結束了。這個一年一度的大會,是給來年經濟工作定基調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會議。
從會后發布的新聞稿來看,新提法不少。最讓內參君眼前一亮的,是這樣的一個表述: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別看只有短短的一句話,里面包含著很多重要信息!
1、會議新聞稿要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定位這個詞,說得是很重的,這說明高層已經有了共識:現在這種房價,一定意義上已經脫離了供求關系,而是被各種利益者炒起來的,變成是一種建筑在漲價焦慮之上的、被錯誤的預期支撐起來的高房價。這種炒房行為要不得,必須給予嚴厲打擊,房地產泡沫也要加以抑制。
2、去年側重“擴大有效需求”,提出“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今年則只提出了研究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這說明,2017年樓市將是被嚴格管制的“鳥籠行情”,以穩為主,應該不會大漲。但新聞稿中又提出,要“防止大起大落”,這也說明,中央對房地產市場的基本態度,是想讓它“平穩健康發展”。那種希望樓市在2017年大跌的想法,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
3、“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適應市場規律”則意味著以后將逐步減少行政調控,但“符合國情”則意味著行政手段不會完全撤出。既然要建立長效機制,房地產稅自然必不可少。這說明,房地產稅的推出,或許要加速了!
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這是非常正確的。
炒房以致把房價炒成了天價,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房地產也畸形繁榮的背后,是一業興旺百業衰對經濟的透支,是高杠桿撬起的高房價下的巨大風險!
當辛辛苦苦開創業,殫精竭慮日夜工作,最后的收入,可能還不如買賣一套房的差價。如此這般,還有誰愿意苦哈哈地干實業?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實體經濟的繁華,就靠這么個放貸蓋房、貸款買房、屯房增值,樓市的繁榮,最終將是一場游戲一場夢!
歷史上,哪一次瘋狂的樓市,不是以眼淚結束的?無論是上世紀日本樓市的瘋狂,還是本世紀美國樓市的火爆,最終都演變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如果聽任這場焦慮引發的戰爭打下去,最終,戰場上將滿地廢墟,一片死寂,不會有任何一個勝利者!有人將一無所有,有人將遍體鱗傷,有人縱然買下多套住房,卻仍要四處流浪!
從“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表述看,中央對遏制加杠桿炒房,已經下定了決心!
三、會議也明確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深化供給側改革,這是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
樓市要持續健康發展,重要一點,是要將貨幣之水累積的堰塞湖,疏導到它該去的地方——實體發展經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水可淹沒良田,亦可澆灌莊稼!關鍵是用好貨幣之水,把我們的實體經濟搞上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信息,吹響了振興實體經濟的集結號:醒醒吧,房地產主導的時代已經過去!別再一天到晚心頭火熱,一天到晚想賺快錢、躺床上等著房價暴漲一夜暴富。從現在起,奮斗才是根本,安心搞實體才是關鍵。舍此,別無他途!
其實,從長期來看,中國仍然處在一個上升的趨勢當中,人力資本的素質遠遠不止人均8000美元的水平。只要我們能夠勇敢地選擇去杠桿、強實體,扭轉房地產資產金融化的趨勢,把資源配置到更高效的地方,中國的綜合國力再上臺階是必然。
畢竟,一個國家要崛起,最根本的依靠,不是那些鋼筋混凝土森林,而是奮斗者不懈的創造!
四、在很不尋常的一個節點,中央開了一次很不尋常的會議
文丨牛彈琴
(一)12月14日到16日,在很不尋常的一個節點,中央開了一次很不尋常的會議。
最大的不尋常,無疑是房價在飆升、人民幣在貶值、川普已當選,中央是對風險表現出的高度警惕性。
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新華社發的通稿,洋洋灑灑5000多字,其中有這么一句:
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請注意關鍵詞:
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下決心處置,
著力防控,
提高和改進,
確保不發生……
原先就高度重視,就另眼看待,就在重要位置;但現在看來,這些還不夠,還必須加碼升級。
背后是什么,是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高度警覺。
但這還只是整個經濟工作的一部分。在中央看來,過去一年,成績不少,但至少還存在著五大嚴峻挑戰:
1、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
2、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
3、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
4、金融風險有所積聚;
5、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
在新華社通稿中,一些看似決心的語句,其實也隱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
比如:
——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擴大開放,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這其實認識到,至少有一部分民營企業家,現在信心很不足)
——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深入細致做好社會托底工作,擴大人民群眾獲得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其實也認識到,一些民眾的獲得感不大,社會和諧穩定,依然存在挑戰)
——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這兩個關鍵點,健全正向激勵機制,促進干部創造性開展工作。(這其實也認識到,官員不作為確實是當前工作的一大難點)
不列舉了。大家可以自行看原文體會。
沒有憂患,就無法安樂。這非常難得。
所以,這次中央會議要求:全黨堅定信心、知難而進,盡心盡力把經濟工作做好。
請注意這三個關鍵詞:
1、堅定信心;
2、知難而進;
3、盡心盡力。
尤其是“盡心盡力”,一切盡在不言中。
(二)風險!風險!風險!
風險點不少,一個不可回避的系統性風險,就是房地產泡沫。
所以,這次會議特別又說了這樣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種口語式句子,出現在中央文件上,必定是最初出現在了最高領導人的定調話語中。
也可以想象,他說這句話時的語重心長,乃至痛心疾首。
因為誰都知道,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已經到了必須重視的地步!
正如此前所說的,在現在中國不少城市,靠正常工資收入,幾個人能夠順利買房?泡沫還小嗎?從國際經驗來看,每一次房地產泡沫,必定以眼淚結束。日本經濟“失落的10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哪一個不與房市泡沫破裂有關?
另一方面,正如這次會議所指出的,“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即在三四線城市,房子已經建得太多了,遠遠超過了合理需求。應對不當,形成的將是一個又一個鬼城!
這些都是潛在的金融黑洞和災難啊!
但過去幾年,房子卻真是用來炒的,政府炒地皮,有錢人就炒房子,房價越炒越高,炒出了民怨沸騰,也炒出了風險重重。
這其實暴露出經濟治理能力的嚴重不足。
在2009年,《經濟參考報》就曾撰文指出: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說過,“住宅不會為居住者帶來任何收入。如果將其出租,由于房子本身并不能生產任何東西,因此租房者必須找到其他收入來支付房租。”
斯密由此得出結論,房主雖然可以通過出租房子獲得收入,但并不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一丁點收入。他還認為,當投機能獲得高額利潤時,過度投機就會成為一個最容易犯的錯誤。那些利潤率“最高的國家將毀滅得最快”。
正是看到房地產的巨大潛在風險,中央一度未雨綢繆,要求去庫存,但在一些一二線城市,還是治理能力、方法和決心的問題,結果南轅北轍,房價繼續暴漲,杠桿不斷加大,房地產泡沫反而還在膨脹。
大城市的虹吸效應,讓自身的房地產泡沫繼續放大;最需要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房子反而更加賣不出去。
一二線房地產市場的虛假繁榮,還帶來了另一個危機:由于房子成了富人的投資品,大量本應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沉淀在水泥泡沫中,這加劇了實體經濟的危機。
(三)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帶來的無疑是驚天危機。
所以,對于房地產泡沫,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似乎下了狠心,列舉了一系列對策:
1、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2、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
3、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4、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5、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赓U企業發展。
6、加強住房市場監管和整頓,規范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為。
信貸要收緊了,中介要嚴管了……
最終的目的,就是“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請注意兩點:
第一,要抑制房地產泡沫,請注意,明確提出了“房地產泡沫”,而且強調不能再吹了;
第二,要防止大起大落,重點是大落,就是泡沫破裂,房市崩盤,這必然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是必須要避免的。
至于所謂金融、土地、財稅等各種手段,如果沒有猜錯的話,房產稅已是呼之欲出。
有房產稅的美國日本,都難以避免房地產危機;沒有房產稅的中國,可想而知危機的更加可怕。
房產稅,房產稅,很多人很恐懼。其實,大多數人都不用擔心,房產稅主要是富人稅,多房的人多交稅、交重稅;沒房或房少的人少交稅、不交稅,這是國際慣例。
我們應該也會遵循這個慣例吧!
既然中央已經定調了:房子不是用來炒的。那其實就是向炒房大軍亮劍:不管是投資炒房還是投機炒房,將必然是重稅相加。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迎來一個重大而深遠的轉折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