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地產市場正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此類改革主要體現在土地管理、資金把控、產業創新和稅費改革等四個層面上,這四個層面也成為后續房企供給側改革的四條需依賴的路徑。總體上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能夠積極推進,將有利于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去產能、調結構等目標的更好實現。
土地管理:動態平衡
土地市場的改革是體現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層面,對于此類改革總體上會有一個主動的且不失靈活的策略或措施。這可以通過近期個別城市耕地保有量調整以及北京商住房供地政策調整等方面看出來。
2016年6月23日,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的通知》,調整方案顯示,北京、天津和上海及沿海省市的耕地保有量被大幅度下調,其中北京耕地保有量下調近一半,天津和上海的下調幅度均超20%。通過耕地保有量的下調,能夠為此類大城市釋放更多的建設用地,同時在耕地紅線的制約下,其他城市或調高耕地保有量。此類做法比較務實,較好地應對了大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問題。部分糧食生產大省或農業大省則會擴大耕地面積。此類政策比較靈活,和目前各地市場分化的特征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土地政策調整。
另一個例子則和北京目前商住房供地政策的調整有關系。北京明確了后續對于商住房的供地會收緊,騰挪出來的用地將用于普通住宅的建設。過去商住房這樣一類物業類型其實是模棱兩可的,而且也充斥著各類投資投機因素。而從后續實際情況看,限制此類項目的用地開發,能夠保障普通住宅的用地項目供應,顯然此類做法從供給端發力,最終會實實在在地影響需求端。這樣一種影響是積極且受市場認可的。
此類例子背后都體現了一點,即通過土地市場的供應、分配等結構調整,能夠更好地吻合政府城市規劃和房企拿地需求。后續此類政策效應會積極釋放,在土地市場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將進一步促進房地產物業結構類型的調整。
資金把控:寬嚴結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要推進,關注資金規模和流向也是比較關鍵的。很多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其實就在于資金把控不嚴。準確把控資金的流向,能夠引導房地產供應層面的健康發展。
近期二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土地市場也隨之出現了異動。各地對于流入土地市場的資金進行了積極把控,一個很普遍的做法就是提高了土地價款的首付比例。比如武漢近期出臺政策,就規定了房企拿地以后兩周內需要繳清60%的土地出讓價款。這個政策其實是比較嚴厲的,甚至要比過去部分城市規定的50%的比例更高,體現了土地管理部門對于資金層面把控更加趨嚴。此類把控后,過去一些小打小鬧、投機型的資金就缺乏了杠桿效應,進而會使得此類土地交易和土地投資更加規范。
除了此類資金把控以外,近期關于收緊公司債等做法也相對比較多。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公司發債獲批的時間延長,第二是公司發債的利息支付成本增加,第三是公司主動取消了發債的計劃,第四是發債后的資金流向受到了各類限制。此類做法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后續的融資計劃,對于后續新一輪投資也會有各類負面或利空的影響。
當然資金層面在收緊的同時,也會有各類松動的做法。比如說在PPP等概念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一些城市更新等項目,已經成為目前城市建設的一個新的策略或模式。此類模式下,資金流入成本更低,同時也能夠鼓勵房企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后續預計也會出現各類優秀的案例。
產業創新:守正出新
供給側改革的精神,其實是體現為兩點,第一是守正,第二是出新。不過很多房企近期積極做創新,其實還是有很多誤導或偏見的。比如說盲目進入了一個新的產業,盲目融資和創新,最后會發現投資收益其實一般。此類做法盲目看好新行業,卻忘記了傳統行業的市場新機會,所以也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所鼓勵的。
可以舉關于產業園開發的例子。在傳統住宅市場空間收窄的情況下,其實還是存在一些新的問題的,比如說很多企業積極開拓產業園,進而用傳統的招商方式來吸引企業進入。但尷尬問題就在于,很多產業項目其實吸引力不大,產能也比較低,反而降低了很多土地的經濟效益。
而從很多優秀的產業運營商來看,已經跳出了單純的園區開發的模式,而是積極做產業和商業模式的轉型。比如說其把產業園當作一個動態的平臺,在此類平臺上,產業運營商、地產商、地方政府、研發機構都可以交流資源和實現信息溝通。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此類產業生態圈的運營商,實際上在新產業研發方面會有較大的動力。此類新產業的研發,基本上是很多老傳統的產業運營商所不具備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新產業的商業推廣也會積極推進。部分新產業甚至能夠爭取到國家各類資金的支持,顯然成為產業創新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此類不墨守成規的做法,將使得房企投資更富有新意,這也是供給側改革所需要的精神。
稅費改革:降低成本
若要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那么降低企業負擔顯然是必要的。而對于房企來說,在積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也需要積極發現此類利好消息,從而推進各類投資和開發業務。
對于目前房企來說,營改增的政策意義是比較大的。此類政策的最大利好就是能夠實現減稅的目的。比如說通過進項稅額的抵扣,而使得增值稅稅額減少。相比傳統的營業稅稅負,增值稅環境下其實是降低的。后續對于此類地產企業來說,會在精裝修物業的打造等方面有新的動作,從而積極獲取減稅的效應。
在當前社會保障和社會改革積極推進的過程中,各類房企承擔的一些隱性負擔會減輕。比如說過去關于基本養老保險的稅費負擔方面,企業需要承擔較大的比例。后續從減輕企業負擔的角度看,也會積極進行降低。對于房企來說也是如此,可以通過積極降低此類潛在成本,進而擴大項目的盈利空間,這也利好企業的快速成長。
在前面這兩類減輕負擔的基礎上,后續也建議各地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出發,積極為房企的開發等環節減負。部分建議實際上在部分城市中已經有了落實。比如說,下調房地產企業土地增值稅預征率,進而使得房企在開發環節中有更大的精力和資本進行投資;下調房地產企業的計稅毛利率,進而使得計稅毛利額減少;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征收方面,若和一些公益事業項目的建設掛鉤,或為政府代建的項目,則暫時考慮減免此類稅費的征收等。此類做法都可以讓房企的投資成本降低,進而加快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節奏。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