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19年8月21日,化工企業“巨頭”德國巴斯夫公司與重慶延鋒安道拓汽車部件系統有限公司共同宣布,雙方已經就進一步拓展合作達成了協議。協議內容顯示,巴斯夫將提供材料開發方面的技術專利,而重慶延鋒安道拓將負責為生產運營提供支持,并進行市場調研和材料測試。
這并非是重慶汽車行業探索新材料應用的個案。據了解,汽車行業作為重慶老牌支柱行業之一,早在數年前,就展開了關于新材料研發與應用的探索。到了2018年,重慶各車企開始頻頻宣布有新技術、新材料應用到汽車制造上。
業界專家表示,新材料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基石與先導,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新材料產業取得了重要成就,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正在形成。但總體上,我國新材料產業仍需突破高端產品關鍵技術依賴進口、產學研合作不密切等短板,讓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飛躍。
據新材料產業協會預測,2019年我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48萬億元,2023年達到8.73萬億元,2019~202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8.15%。
呈現欣欣向榮景象
進入2019年以來,隨著遼寧、天津、廈門、貴陽等十余個城市相繼出臺鼓勵創新發展新材料產業的政策,新材料重大項目在全國各地簽約和落戶的消息不斷傳出,汽車、電子、石油化工、建材、醫療等領域也不斷宣布有新材料誕生和應用的消息。整個新材料產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連日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重慶多家車企表示,運用新型復合材料的汽車、摩托車已經開始投產。今年2月,宗申產業集團旗下的宗申機車SOLO新能源工廠在宗申工業園正式投產,該車與傳統燃油汽車最大的區別在于車架采用新型復合材料,比傳統同類型鈑金件降低30%~40%的重量;同時,在一批傳統車企里,也誕生了諸多型號搭載了新材料、新工藝的新能源汽車。
除汽車領域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材、電力等行業新材料也有廣泛應用。國網重慶電力公司運用電纜防火新材料提升安全水平、云陽工業園區人和組團PP合成新材料項目投產運營、泰石巖棉(重慶)新型保溫材料投產,2019年預計一期產量8萬噸……
記者還了解到,近兩年來,包括特種玻璃、超硅半導體、石墨烯材料、航空鈦合金等在內的新材料生產企業和研究團隊,也紛紛落戶重慶。其中,今年4月,諾貝爾獎(重慶)二維材料研究院正式落戶兩江新區,成為重慶首個二維新材料研發平臺項目。
“重慶的新材料產業起步算是比較早的,但早些年,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的狀態。近兩年來,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整個產業有了質的飛躍。”業界人士坦言,在2017年,重慶出臺《重慶市新材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前,新材料產業多是各企業自行摸索,政策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而在該《方案》出臺后,在政策“春風”的吹拂下,重慶各個行業開始全面發力,搶占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這也讓新材料的發展步入“快車道”。
新材料“錢景”廣闊
“新材料產業是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其發展前景被業界普遍看好。”重慶市經信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材料是國民經濟和國防現代化的重要支柱,新材料產業是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地位決定了政策支持的力度。另外,當前全球資源短缺、能源、環境污染態勢緊張的現狀,也決定發展新材料產業的必要性。“綜合各方因素來看,新材料產業注定是一個‘朝陽產業’。”
重慶多位從事新材料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也介紹說,我國新材料產業體系已經初步形成,201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大約是6000億元,到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了3.9萬億元,“其增長速度讓業界的都感到驚訝”,同時,當前我國的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超硬材料、特種不銹鋼、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產能也居世界前列。
“由于我國新材料市場起步較晚,當前市場空白還很大,這也給從業者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業界專家普遍認為,國內新材料市場是一個數萬億元級的“藍海”,一些搶先吃“螃蟹”的人,幾乎都得到了市場正面的回饋,這也給后來者提供了先例。同時,當前的市場空白遠沒有填滿,市場需求也還在持續增長,因此,新材料產業未來的“前景”與“錢景”還十分廣闊。
既要壯“基礎”也要上“高階”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沒有核心技術就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再大也不堪一擊。”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說,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需求的130種關鍵材料中,約32%國內完全空白。我國新材料產業總體發展慢,仍處于跟蹤模仿和產業化培育的初期階段。新材料產業,這一極具價值的“藍海”,亟須補短板強實力。
“盡管我國新材料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某些領域也達到了世界水平,但總體來說,還面臨著‘大而不強’問題。”此間,致力于環保材料研究的專家程浩告訴記者,整個新材料領域目前普遍面臨關鍵產品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產學研配合默契不足、專業人才匱乏、資金緊張、實驗技術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
在程浩看來,這眾多問題中,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資金緊張尤為突出。“以前,我曾跟幾個朋友合伙開了一個環保材料研究的公司,但由于前期投入過大,又沒能找到后續支持,只能‘關門大吉’。”程浩稱,新材料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產業風險放大的特點,沒有長時間的持續投入,很難開發出穩定的產品,“不少中小企業在開發新材料時遭遇‘心有余力不足’的尷尬。”
重慶新材料產業聯合會的相關負責人也提出,目前,我國新材料企業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跟蹤仿制多,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及技術,在高端產品領域缺乏競爭力;部分新材料領域的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新材料產業投資支持的是一些“點”,尚未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聯動效應;以及西部地區人才匱乏等問題。
“發展新材料產業是一項長遠的工作,我們現在首先要做的是打好‘基礎’。”采訪中,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我國新材料產業在金屬材料、紡織材料、化工材料等傳統領域基礎較好,但在一些電子、航空、生物醫用等領域基礎卻很薄弱。同時,各個地區因工業基礎不一樣,其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省市應當揚長避短,從優惠政策、人才培養等方面打牢基礎,為新材料產業的壯大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重慶市科協的相關人士則建議,推動新材料產業“由大到強”,可以從完善新材料實驗技術標準、營造自主開發的機制和環境、加速新材料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著手。
此外,還有專家認為,發展新材料產業可以走“梯級培育”道路。具體來說,就是在加快推進先進基礎材料轉型升級的同時,培育壯大一批產業發展急需、市場潛力巨大且基礎較好的關鍵材料。各地在新材料發展優勢領域的基礎上,注重原始創新,重點培育一批前沿新材料企業,推動新材料產業由基礎向“高階”發展。
來源:工人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