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1年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以來,人們對飛機有了新的認知,戰機在戰場上起到的作用只能用“不可代替”來形容,戰斗機已經從最初的簡陋型飛機發展到現在的五代戰機。但是目前最先進的五代機雖然能夠躲避雷達的照射,但是對于紅外探測儀的照射還是無法逃脫,雖然五代機具有隱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能力、超信息優勢。但是只要飛機飛在天上,就要靠發動機來驅動,航空發動機,大家要知道,其功率不是一般的大,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做功都要有能量來轉化,飛機也一樣,發動機一旦工作,就必然會產生熱量,在自然界中,只要有熱量輻射,物體就會有紅外輻射線射出,使用紅外探測儀,目標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都無所遁形。
因此,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也逃不過紅外探測儀的照射,目前五代戰斗機所使用的遮蔽紅外特征手段,主要有使用燃油添加劑以及外涵道冷氣降低紅外輻射、遮擋飛機高溫部位的噴口、以及提高巡航高度等方式來進行,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是不夠明顯。因此研發遮擋紅外輻射的材料,也就成了有五代機國家比較迫切的事情。
也許有人會說,五代機飛的那么快,紅外探測儀相對來說探測距離有限,即使你發現了也不好測算距離跟飛行速度,針對這個,技術專家比你們想的更全面,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是一種被動探測裝置,不發出任何信號,不受電磁干擾的影響,而是通過目標的紅外輻射來確定目標的方位。紅外傳感器不能確定目標的距離和速度,但可以通過綜合到一起的激光測距儀來測量。目前紅外搜索跟蹤系統主要工作在兩個波段,分別是3—5微米的中波紅外和8—14微米的長波紅外。中波紅外探測系統主要針對的是溫度較高的目標,例如發動機尾噴口等,而長波紅外探測可以探測到飛機外掛物、機體、蒙皮以及尾流的熱量。
由此看來,所謂的“隱身”戰機并不隱身啊。但是值得高興的是,我國在反紅外探測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達成這一重大突破的是中國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的科研團隊,他們發明的這種材料,一方面,比較堅固輕便,還可折疊,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基本上不需要額外能源,就能躲過紅外探測儀的照射。其主要原理是,他們制造了一種堅固但柔軟的納米纖維氣凝膠薄膜,這種材料隔熱性能非常好。將這種薄膜用相變材料聚乙二醇浸泡后,所形成的復合材料紅外隱身性能非常優異,用該種材料遮蔽發熱物體,從而達到讓發熱物體隱身的目標。
中國的殲-20和美國的F-35一樣,都在機體上應用了最先進的"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技術,也就是將激光/紅外威脅探測器、紅外搜索和跟蹤傳感器(IRST)、紫外導彈告警系統、瞄準吊艙等部件打散到機身內部各處,令其在隱身戰機的機體蒙皮下工作。也就是說戰機在空中博弈的時候,雖然能躲過雷達,但是紅外探測你是躲不過的,也就是說,目前要是誰先掌握了戰機躲避紅外探測的技術,誰就是空中的霸主,我國研制的這一技術,一旦用在殲20或者是未來的六代機身上,無疑是對西方戰機構成巨大的威脅。
納米新材料的問世,能讓戰機躲過紅外探測儀,我國攻破這一世界性難題,不得不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一技術無疑將會使得國家的軍事武裝力量得到大幅度地增長,從而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使得國家軍事技術領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得不說,近年來我們國家在軍事領域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靠的是國家的重視與支持,靠的是技術人員的辛勤勞作,靠的是國家的和平安定與和諧。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要感到無比的慶幸!
來源:軍武館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